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到两个词,事关一场大考
  来源:学习小组
2021-03-17 09:12:57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很多组员看了通稿后都在后台留言:啥是碳达峰和碳中和?其实,这两个词很重要,将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这里的“碳”,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即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排放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

 

图片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减少。(图源:网络)

 

在地球40多亿年的漫长岁月中,气候总是在冰期、间冰期之间轮替,温暖的间冰期更适于人类生存。


目前,地球处于自然变暖期,但如果短时间内,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幅度过大,将带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


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努力控制在1.5℃之内。


根据科学评估,如果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以内,需要在2070年左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如果要实现1.5℃以内的目标,那就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


作为《巴黎协定》的缔约国,中国作出了庄严承诺。但在减碳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考题。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图片

图源:网络


 

从时间跨度来看,碳达峰到碳中和之间,发达国家有60-70年的转型期,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与力度都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从碳排放的结构来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但在单位GDP对应的碳排放量上,中国仍处于世界高位水平。


从任务难度来看,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愿景,否则会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中国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等任务紧迫。


从思想转变来看,现在还有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是继续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一个窗口期,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未来发展规划。


这是一场硬仗,但不是一场无准备之仗。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了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目标。


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风电、光伏的装机规模均占全球3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而且中国的巨大发展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又极大促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


图片

浙江丽水双苗尖风电场(图源:浙江在线)

 

 

值得注意的是,减少碳排放不等于降低发展速度,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与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高度契合的,不但倒逼着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型,还将加快世界经济技术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中央提出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还提到了“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等具体措施。


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等工作。


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介绍,“十四五”期间要争取实现煤炭消费量零增长,“十五五”期间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


这样一场变革,将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比如正在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广东,去年11月6日,肇庆市红光村3804吨碳汇资源在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拍卖,交易额为12.4万元,这里的碳汇资源就是指当地森林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对个人来说,低碳生活也将成为社会倡导的生活方式。比如,广州已上线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通过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为,个人可以获得碳币,兑换商品甚至变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碳排放问题上,人类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我们认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