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弘扬“哈军工”优良传统 夯实思政课力量根基

    □金璐璐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这是对哈尔滨工程大学全体师生的最大关怀、最高褒奖、最大信任、最强激励。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弘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的引领作用,是最大的政治责任。

    注入“哈军工”优良传统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哈工程大力推动“哈军工”优良传统融入思政课,为思政课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

    哈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两分两专”教学综合改革,树立特色思政课品牌。开展“分课论治 专题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第一学期围绕船舶行业形势开展“海岛船校”四个专题讲座,在校情方面,“老中青”三代教师共同研发“哈军工”优良传统特色教学专题,教师修渠学生蓄水,打造交互可感的叙事课堂,让哈军工历史“活起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授、撰写《陈赓日记》读后感等方式融入历史、感悟历史、解析历史。通过“场馆里的思政课”开展《哈军工与两弹一星》《海军工程系的四个第一》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哈军工在一穷二白中开拓,在筚路蓝缕中跋涉,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的精神品质。开展“分段主攻 专家授课”。学院紧贴船海特色、紧跟强国强军目标,为推动深化“哈军工”优良传统研究阐释,大力推进并获批建设“哈军工”优良传统与国防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基地,以科研反哺思政课教学。研发《海洋强国十二讲》专题教学内容。承办学校“山海讲坛”,邀请名师大家为全校师生共上一堂思政课,激发学生兴海报国,献身国防的精神力量。

    厚植“哈军工”优良传统的文化底色

    文化自信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深厚力量,“哈军工”优良传统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鲜活素材。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即“个人成长·爱国奉献·社会进步·强国本领”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将“哈军工”优良传统与文化专题融入大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用历史文物讲活思政课的道理。例如,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引导学生自导自演拍摄、剪辑视频,挖掘有关“哈军工的红色记忆”,并制作汇报PPT,通过现场参观、聆听讲解、深入思考,使“00后”学子沉浸式体验、理解“哈军工”优良传统,让思政课走“新”又走“心”,使学生主动成为“哈军工”优良传统的传承者。打造理论宣讲新形式。即挖掘特色育人资源、传播“哈军工”优良传统价值,推动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作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哈工程“四进”宣讲团曾深入机关、社区、农村、学校,积极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哈军工”优良传统。参与拍摄《让文物讲述校史》《奋斗》 等“学习强国”黑龙江省高校慕课,让“哈军工”优良传统感染更多的听众。带领学生拍摄的全国特等奖作品《深蓝的陪伴》、一等奖作品《发扬优良传统 传承“哈军工”优良传统》全网播出,把哈工程人“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同时,受省委宣传部委托面向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团体做题为《忠诚报国 扎根黑土 筑梦深蓝》的互动式宣讲展示。

    增添龙江红色文化底气

    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黑龙江省唯一牵头高校,哈工程始终坚持以“哈军工”优良传统等龙江优秀精神为主线,围绕知识传授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学生成长链塑造价值链。一是创建共享机制,让育人共同体“转起来”。马院各教研部分别对接不同成员单位研制体现龙江特色、“哈军工”优良传统内涵的“一体化”教案、课件、线上资源,推动课程安排、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四个一体化建设,实现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的有效衔接。联合哈尔滨、绥化、穆棱大中小学以“五大安全,龙江担当”为主题,开展“全省共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活动;在牡丹江市召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现场会,四个学段围绕“东北抗联精神”开展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展示,反响热烈。二是强化共享交互,让大课堂育人“热起来”。探索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指南,聚焦红色基因传承、弘扬龙江精神,打造“红色文化”思政课,打破学段阻隔,深化一体融合。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座。组织各学段“同课异构”录制“弘扬龙江精神,做时代好青年”系列微课,入选教育部首批10套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

    弘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夯实思政课力量根基,哈工程责无旁贷,应扛起政治责任,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