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多维度构建红色基因传承育人体系

    □安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们深刻感悟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以稳定的文化浸润和厚重的文化情结,为红色文化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红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聚焦国家顶层设计,驱动社会内生动力,发挥高校关键地位,抓好家庭潜移默化作用,构建红色基因传承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担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要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各环节全过程,以大历史观和整体视野教育引导学生,整合多维度、多层次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有效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深度拓展“行走的思政课”,有效打通“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发展,切实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数字赋能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工作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数字赋能创新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以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当下,文化遗存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一种新趋势。通过数字化运用,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文化遗址遗存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持续性,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永久智库,最大限度地保存延续红色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参与,可以完整再现红色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利用数字化小程序,足不出户可与四海宾朋相约,云上参观红色基地,感悟红色力量。

    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以二维处理、三维重建、VR虚拟仿真体验等方式,让历史的战斗、英勇的英雄都“活起来”,让人们自然地融入历史,走进英雄,真切地感受到红色文化和红色人物的价值所在和精神所依。以此形成一套基于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再现、数字化云游和数字化体悟的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品牌,加快推进文物数字化发展,以“新质”理念助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

    创新创作文艺佳作传承红色基因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分类设计传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秉承“红色经典意识”,尊重历史史实,杜绝为迎合观众而“牺牲”史实,要原汁原味再现历史,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真实广泛地传播红色精神。坚持站稳全媒体传播平台,借助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各级各类融媒体平台宣传红色人物、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打造系列“微作品”。坚持抓住重大节日契机,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等创新设计、广泛开展“追思红色”“红色记忆”等纪念活动,增强赓续红色精神的仪式感和使命感。坚持以社区、家庭为单位,讲好红色家风家训故事,打通社区在红色文化传承中“最后一公里”,以红色精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