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哈工大 勇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工大嘉园外景。

    “微纳双星“卫星试验队。

    哈工大中心“国之重器厅”。

    哈工大将实景大思政课开进“地面空间站”。

    哈工大中心“杰出人才厅”。

    中小学生在哈工大中心参观。

    □商艳凯 刘培香 梁英爽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为学校新百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4年来,哈工大紧扣“杰出人才培养”“国之重器打造”“卓越发展治理”命题,纵深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以超常规变革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争做“尖兵” 培养杰出人才

    “没想到在地面上就可以模拟太空环境开展实验,希望将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于中国空间站。”5月29日,由哈工大本硕博学生和青年教师代表组成的思政实践团走进“地面空间站”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景大思政课。

    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互联互促,引导师生走进发射现场、科研一线、田间地头等开展实景“大思政课”,是近年来哈工大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4年来,学校传承弘扬“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思政工作传统,逐步构建起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大思政课”体系。

    前不久,该校制定出台了《关于选拔与培养新时代顶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提出将通过设立院士担任导师的顶尖创新人才班(“尖班”),探索6至7年内完成本博贯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加速培养新时代顶尖创新人才,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4年来,该校紧扣“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布局推进学术大师、工程巨匠、业界名人和治国栋梁四类杰出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深化招生、培养、就业一体联动,以“院士班”“战略班”“总师班”等为代表的人才培养品牌载体持续涌现,全方位支持学生在“强国有我”赛道上努力跑出好成绩。

    “在哈工大读博,不仅可以拥有20万元的年薪、‘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一流的平台资源,还有院士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导师、世界一流学者作为合作伙伴,而且在读期间即可‘入职入编’……”近日,哈工大出台《“未来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让志在成为学术大师的学子提前进入“未来英才快车道”,受到广泛关注。

    在一系列“破陈规”“超常规”举措的支持下,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2020年以来新增两院院士5名、国家级人才317名。

    向“新”而行 打造国之重器

    2月27日,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建设的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式通过验收。

    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由哈工大刘宏院士领衔的问天舱机械臂团队,已多次支持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活动。

    在“贺信精神”引领下,该校锚定国之重托,聚焦“真问题”建强“有组织”科研体系,开展大兵团作战、推动交叉学科研究、打造重大科研平台,为国而“新”走出了超常变革的破局之路,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探月、探火、天宫、北斗、华龙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

    “龙江三号”通信试验卫星、“天都二号”探月卫星、“微纳双星”……有着“中国航天第一校”之称的哈工大已经成功发射20余颗卫星。

    5月8日,由哈工大牵头,联合百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商业航天产业技术联盟,联盟将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全力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加速推动航天产业发展。

    哈工大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制定系列支持制度,推出“学科团队+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区域平台”的成果转化新模式,以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平台打造龙江先进技术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孵化一批高科技企业,与省内龙头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26家,助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追求“卓越” 助力强国建设

    前不久,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哈工大中心迎来成立两周年。作为全国高校首个在主要城市核心商业区建设的大学品牌形象展示平台,哈工大中心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60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普讲座270余期,线上线下受众超1470万人次,已成为社会公众走近一流大学体验尖端科技、感受大国重器、浸润科学精神的重要窗口。

    从汇集师生智慧打造“丁香校园”,到作为人才栖息地的工大嘉园分批迎来交付预验收,再到中俄联合校园惊艳亮相……4年来,哈工大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理念,着力打造更加宜学、宜教、宜居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更多的改变正在师生身边悄然发生——

    历史性实现学生公寓空调安装全覆盖、学生“洗浴不出楼”、公寓洗漱温水供应;

    本科生高质量四人间全面实现,“421”建设目标(本科生四人间、硕士生二人间、博士生单人间)指日可待;

    公寓地下体育馆提升师生运动体验,风雨操场地上项目部分完成投入使用……

    为师生持续供给研讨交流、放松休闲的公共空间,打造更加现代化的智慧校园……

    该校全面推进核岗定编,以完善科学精准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以关键业绩贡献度为准绳改革优化薪酬体系,“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不劳不得”鲜明导向落地见效,汇聚起全校上下推动卓越发展的新动能。

    建校104年来,哈工大这个“英雄的校园”里已经走出了123位两院院士、168位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54位共和国将军……

    面向未来,哈工大将沿着“贺信精神”指引的方向不断开拓前行,坚持超常规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卓越业绩助力强国建设,在推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持续彰显“尖兵”担当。

    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媒体中心提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