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镜头里的黑龙江·沧桑巨变|赫哲文化瑰宝“伊玛堪”:从几近绝迹到璀璨世界舞台

    hljrb_2_202009f986ee26-6953-40f0-bac3-6362e24a0253.jpg

    她,是古老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被誉为赫哲族的“英雄史诗”

    她,是赫哲族古老历史、渔猎、爱情生活和风俗信仰的“活化石”和“百科全书”

    可是,由于赫哲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以及生存环境改变等原因

    她,一度面临传承危机,几近“绝迹”

    直至2011年11月,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她,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北纬45度左右的渔猎文明

    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璀璨光彩

    成为我国43个走向世界的“非遗名片”之一

    她,就是赫哲族伊玛堪

    伊玛堪老歌手给采录者黄任远讲述伊玛堪故事(1980年 韩福德摄)

    据现有资料,伊玛堪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形成。她,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亦是渔猎文化的重要遗存。除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外,还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由于赫哲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伊玛堪这一古老的叙事传统和口头艺术,成为传承赫哲族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等的重要形式。因生存环境改变、赫哲语言濒危和老歌手相继离世等原因,伊玛堪曾一度面临传承危机。

    对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进行记录采访(2017年)

    直至2011年11月23日,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生态实施整体保护,推动伊玛堪有序传承,产生积极效果。

    “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省非遗保护中心、传承人、社会团体、研究和教育机构等以提升伊玛堪存续力为共同目标,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行动,通过政策制度保障、相应资金投入及智力支持等各项保护措施,增强了赫哲族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持续感,伊玛堪的代际传承活力和可见度不断提升。”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吴璇说。

    伊玛堪老歌手葛德胜向采录者韩福德、黄任远讲述伊玛堪故事(1981年 么福祥摄)

    建立伊玛堪传习所,伊玛堪传承机制日益完善。国家、省及相关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在资源所属区先后建立了7个伊玛堪传习所;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开展伊玛堪和赫哲语传习活动,年授课120余课时,在社区建立的“团结的赫哲人”“同江市赫哲语言伊玛堪传播群”等十余个微信群授课150余课时。

    赴中央音乐学院参加非遗展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

    通过扶持和激励措施、编写学习教材、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等举措,伊玛堪传承人的数量得以快速增长。目前,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从2011年的5人增加至96人,参加线上、线下培训的学员发展到500余人。代际传承的可持续性得到增强,中青年已成为传承主力。50岁以下代表性传承人占60%,学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传承能力稳固提升,96名代表性传承人中,能独立完成两部“大唱”的有3人,能独立完成一部大唱的由3人发展到5人;学员大多掌握部分赫哲族日常生活用语,会伊玛堪“大唱”“小唱”的部分章节或片段。相关社区在人生仪礼、娱乐聚会以及乌日贡大会、开江节、河灯节、冬捕节等场合,自发组织和参与伊玛堪保护活动。

    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的外孙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艺在佳木斯郊区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传习授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示、展演及宣传活动,广泛展示了伊玛堪及其保护成果,提升了全社会对伊玛堪的认知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伊玛堪、赫哲语进校园活动,使年轻一代认识了伊玛堪和赫哲族文化,提升了青少年群体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围绕伊玛堪及其保护开展了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出版《伊玛堪集成》《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等系列研究成果数十部,录制传承人影像志十余部;创排的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走入赫哲民众聚集区、大中小学校、高峰论坛、军营、社区广场,对伊玛堪进行了创新式保护。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主场城市活动上,伊玛堪惊艳亮相,引起观众极大兴趣

    吴璇说,由于伊玛堪保护成果突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赫哲族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非遗司领导高度肯定了该项目“由点及面,由项目保护带动区域文化繁荣;由保护项目显著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抢救保护”等保护措施和经验。

    “该遗产项目在社区记忆历史、传承文化、学习知识、教育后代、生活娱乐以及维护和促进赫哲语等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赫哲族与其他社区之间对话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并在性别平等、优质教育、和平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吴璇说。

    (除署名外,图片由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 记者:董云平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