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另眼看东北
    读《同时代的北方》

    《同时代的北方》\刘岩\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林颐

    “火车与铁轨保持黑色的距离/从北方的冰窟开往南方的工厂/哐当声里,我听见体内的骨头/铁锈一样生长……”这是广东诗人许立志创作的《开往南方的火车》。

    刘岩在新作《同时代的北方》里引用了该诗,并且强调了这首诗书写“南方”的异乡人视点。当我读完《同时代的北方》,我认为,这种“异乡人”视点在刘岩身上也是有所存在的。作为沈阳籍的作家,刘岩没有沉浸在对东北故土的感情里,而是穿梭于时间与空间,以文化研究的客观观察者的立场,处理好“我城”与“他城”的关系。

    这部作品的起笔,要讲东北,刘岩先从北京讲起。因为,在刘岩看来,“在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中,东北不是自成一体的地理单位。”他需要勾勒华北北部(尤其是北京)和东北边疆互为内在构成的区域的有机性,这样一来,才更容易理解东北在新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刘岩描述许立志的“南方”,基于同样的道理。因为,刘岩需要为“北方”寻找一个对应。诗歌意指的“南方”同样不只是地理单位,而是“现代化”的前沿空间。在引用许立志的诗句后,刘岩提问:“北方工厂安在?”刘岩用东北作家双雪涛在小说《北方化为乌有》里的表达,说“北方”(东北)是具有家乡意味的工厂的同义词。

    所以,阅读东北,理解东北,要首先从“东北”跳出来,要在“北方”与“南方”的对比之中,要在更广阔的全国的空间位置上,甚至要有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同时代的北方》里,出现了一些外国社会学名家,这并非作者在掉书袋,而是刘岩清楚地知道,东北的问题是一个国际化问题的组成部分。所谓“锈带”,那些曾经历辉煌后陷入衰退的老工业区,全世界都存在。

    刘岩说,开原老城是一座“现代”纪念碑。老城的“锈带”特征看起来十分契合关于东北的各种主流“兴——衰”叙事,但是,开原的衰落实际上在百年前就开始了。

    阅读《同时代的北方》,我们要注意到,作品在空间意义上的开阔,作品在时间意义上也是延展的,作品精练地梳理了近代东北的历史进程。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完成了从典型的莽野乡村向现代工业基地的转化,而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城市又完成了从人到建筑、景观和城市记忆的去工业化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思考工业时代的“城市”是按照怎样的肌理想象和建构出来的,它怎样浸透着几代建设者的生活经验和血脉传承,又能够为中国城市在未来发展、城市样态、精神气质、心理期待上,提供什么样的借鉴呢?

    刘岩不是城市规划师,也不是历史学家,作为文学与文化研究工作者,他理所当然把重心放在了文化观察。田连元的评书、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东北网络主播的喊麦、王广义的电影《钢的琴》、“80后”沈阳小说家的悬疑叙事……刘岩挖掘这些作品的内在要旨,力图呈现东北新一代的成长经验、被掩埋的对话主体及潜藏的历史书写可能。

    刘岩1986年出生在沈阳,他与双雪涛、班宇为代表的这一代东北“80后”作家心有戚戚,刘岩在谈及双雪涛时,“沈阳下岗工人子弟”这个定语或许是无意识的落笔,但这也是这代东北人共同的身份标签,深刻地镌印在他们的记忆深处,反映在他们的创作过程里。

    由于近三十年来“现代性”的急剧扩张,中国人的生活发生着过于迅速的变化。这批“80后”东北作家的自觉意识相当鲜明,东北的境况推动着他们重构自身的写作资源。在刘岩的作品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共同的呼吸,也可以读到“同时代”的我们重建“我”和我生息的城市秘密关系的努力。无论“南方”“北方”,我们都处于“同时代的北方”,我们都在尝试阅读和理解我们自身。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