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探幽中华文明的源与流
    读《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

    □钟芳

    从考古学视角探究中华文明源与流的《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系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的重磅之作。全书围绕着中华文明起源这一命题,从理论层面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探寻。

    书中,陈胜前从考古学的意义、文明的根基、有关中国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的复兴与未来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生成逻辑。陈胜前指出,以农耕为主的东南板块、以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板块,以及海洋板块之间的密切互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格局的基本框架。

    序章部分,陈胜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保护好实物遗存,利用它的历史属性和珍贵属性,去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主张。的确,认识我们人类本身,以及探寻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都需要这些丰富的实物遗存作基础,保护好它们,就是在保护中华文明的鲜活例证。在具体谈及中华文明的溯源性话题时,陈胜前特意为我们厘清了文明与文化、文明与社会的关系。他说,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一类形式。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甄别它的源头,并评判它的高低分野。简言之,中华文明是中国人存在于世的文化形式,是我们集体的标志,用筷子吃饭、使用汉语、共享儒家伦理,都是中华文明存在的方式。比较而言,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发轫之初就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质。这既是由于周边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是由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拓性所决定的。

    在本书的核心部分,陈胜前侧重探讨了中华文明演化的阶段、格局、模式与节奏问题。他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期展开论述,通过大量的考古佐证,推断出中华文明并不是在新石器时代或农业社会才开始萌芽的,而是至少可以追溯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后来,随着文明的不断传播及演进,人类文明发展形成了三个独立的中心,即中国、西亚、中南美洲。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有着鲜明的“多元一体”的特质,一体化是融合,多元就是分化发展。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既融合又分化的阶段。至于多元化发展,至少可追溯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在此基础上,则形成了新石器时代的若干文化区系。正是在这些文化区系中,先后以不同的模式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早期文明。而距今6000年前后,文明化进程又不断加速,区域文明中心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开始真正形成。然后,通过将近2000年的相互交流,这些早期文明在4000多年前最终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王朝文明,正式开启以中原为中心的文明发展格局。由是观之,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分化、融合、扩散始终是存在的,它们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演绎出了波澜壮阔的文明盛况,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历史连续、超大规模、多元统一、自成体系、和平内敛。

    全书认为,文明探源是个世纪工程,既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也需要正确的方法作支撑,即把握方法论的问题。那种只重视史料和文献而轻视实物遗存,或者唯实物遗存至上却忽略史料和文献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陈胜前因此强调,研究实物遗存,是考古学的重要手段;考辨史料和文献,亦是不可或缺的求证方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量,文明探源才能行稳而致远。他进一步指正说,文明探源的目的并不只是获得历史的真实,更在于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并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回顾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漫长而久远,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倾情奉献下,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内蕴特质,并且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今中华文明包容汇通,和而不同,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本书通过考古学的宏观视角和长时段的尺度,考察史前时代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作为一个中国人,深为这种文明溯源而自豪和骄傲。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