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
休闲农业作为特色文化旅游的新型业态,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休闲农业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城郊农民为主体,以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和农业生态为依托和载体,融合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具有观光旅游、度假康养、文化传承、科普教育、技术示范、农事体验和生态涵养等多种功能。休闲农业作为由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业衍生的新型产业形态,在众多城市已成为发展都市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可以说休闲农业正在赋予乡村振兴以新的动能。
准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特点
按照经济规律,当社会成员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就在满足人们新消费需求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休闲农业涉及城市居民的休闲理念、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且能够吸纳和运用农耕文化、工业文明、现代管理、先进科技、品牌设计、文化创意、广告营销等一系列要素,因而休闲农业可以将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农村休闲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助推城市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还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新赛道。当前,休闲农业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休闲农业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是在旅游、度假、娱乐、消遣、健身、购物等休闲产业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是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不仅具有农业产业的基本属性,而且具有休闲产业的特殊属性。可以说,凡是提供农村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活动,都属于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关联性。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旅游、交通、通信、餐饮、住宿、金融等诸多行业,是一个与多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的产业形式。
休闲农业的融合性。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众多产业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也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和引导作用,休闲农业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的人文性。休闲农业着眼于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现人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发展为根本目的,既是彰显人文关怀的民生经济,也是体现经济效能的文化产业,提升和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生命质量是休闲农业的终极追求。
促进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尽管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休闲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创新融合不足,休闲农业与文创有些脱节,尚未形成多业态多模式多功能,难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多元化消费需求;部分休闲项目缺乏统筹规划与精心设计,导致产品开发层次较低,品牌影响力弱,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体验性、沉浸性,致使有意愿进行二次消费的游客越来越少;营销思维理念落后,宣传推介手段比较单一,休闲辐射半径较小,休闲农业没有真正渗透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产品种类较少,服务内容单一,功能趋于雷同,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对功能性、特色化的高品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不足,产业附加值较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休闲农业发展应在三个方面聚焦发力:
依靠农民群众的发展理念。休闲农业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必须围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来进行,以此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情与积极性。
着力发掘乡土文化内涵。各地要利用独特的资源禀赋,依托农田、森林、山地、江河、湖泊、草原、湿地、牧场、庭院等自然空间,以及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深入开发和经营休闲农业项目,逐渐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生态旅游名片。同时,还要全面梳理文化元素,高度提炼文化主题,切实彰显文化特色,持续赋予休闲农业以文化含量和人文价值。
以绿色理念统摄休闲农业发展。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守农业绿色保护的有关法律,实行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业生态保护同举并重,努力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水源和空气等基础条件。与此同时,要以绿色理念指导休闲农产品深度加工,延伸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既能够提供多样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又能够构建循环农业、立体种养和节水灌溉等先进休闲农业模式。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