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

    □王延臣

    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产教融合成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产教融合旨在实现教育与生产的深度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高校应加快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格局,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产教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学校+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知名企业”三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的模式,有助于形成高度贴合行业需求、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培养体系。其中,高校应主导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安排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应确保培养方案的制定符合国家专业学位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并依托科学的评估机制督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落实到位;企业则提供关于岗位要求、技能需求以及行业前沿发展的信息,使学校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在一体化设计模式下,高校应以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本框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邀请行业翘楚或知名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在课程设计方面,培养方案中应均衡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设置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切实增强研究生行业实战能力。

    建设高质量“双导师制”育人队伍

    校内导师通常由高校专业教师担任,要求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教学经验。企业导师的选拔重点在于其行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高校应优先选择在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或管理者,其往往对行业前沿技术和产业动态有着深刻理解,能够将复杂的行业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学术研究、论文撰写等;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环境。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包括理论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安排、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在“双导师”合作过程中,高校应建立定期的导师沟通机制,组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开展研讨会、交流会,分享教学经验、行业动态和学生培养心得,以促进导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构筑全过程融合育人机制

    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融合。在理论课程中加入大量实践案例分析、项目实验和行业实例讲解。通过将行业中的真实问题、案例带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能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式。且教师可在课程开始时布置具体实践项目任务,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后,将这些知识直接应用于项目任务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回顾和巩固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课题项目融合。学校可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课题项目,将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或创新需求作为学生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在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专业实践。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将学生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研发过程无缝衔接。成果梳理与论文答辩融合。将研究生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有理论深度的学术成果。在学生参与的课题项目或企业实践结束后,鼓励学生对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认真梳理,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解决思路、创新点进行条理化分析,形成完整的实践报告或研究报告。

    多平台协同打造育人环境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出台奖补政策、合作项目等,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降低企业参与教育过程的成本,激发企业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参与制定相关的教育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教育质量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为人才培养提供明确方向。高校发挥协调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的特点,高校应组织政府代表、校领导、校内外专家共同成立教育指导委员会,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高校可以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政府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加入教学队伍,从而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企业发挥平台作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定向培养人才。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积累实践经验,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实习环节提前筛选优秀人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研发中心发挥支撑作用。研发中心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发技术项目,为学校研究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生则可以利用研发中心的技术设备、专家资源进行创业实验,研发产品和服务。

    立体式建设育人质量保障体系

    权威论证,把关质量。建立定期审核制度,每学期或每学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在审核过程中,收集学生、企业及校内各相关方的反馈,形成详细报告,以指导后续改进工作,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精准对接。校、企、政、研需合作建立行业内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认证标准,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实际发展要求。这些标准应依据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与社会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教育质量始终处于高水平。严格考核,全程监督。考核体系应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应用、项目参与、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通过过程性监督的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践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企业实习期间,校内外导师应共同对其进行跟踪评估,记录学生实践表现,并给予即时反馈。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时督导系统,确保学生能够在项目中遵守流程、保持高质量输出。密切沟通,深化合作。各方应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讨论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聚焦当前研究生人才需求趋势、产业发展方向、课程设置调整等问题展开讨论,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确保课程设计和实践内容紧跟行业动态。另外,高校也要定期通过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座谈会和匿名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校企合作项目、导师指导质量和实践内容的评价和建议。基于学生反馈,学校和企业可以不断改进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安排,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L20AED005)成果。

    (作者系沈阳建筑大学副研究员)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