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承载国家农业使命的友谊农场
    70年,从亘古荒原变万顷粮仓

    □徐宏宇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镜头里的黑龙江·沧桑巨变

    开篇的话

    山一程,水一程,风风雨雨一路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75年沧桑巨变。中国之路,中国之变,中国之美,值得我们用镜头去镌刻、用图片去铭记、用文字去存录。

    伴随着新中国一路前行的脚步,75年来,黑龙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黑白色调的老照片,到色彩斑斓的新图景。从时光深处的老故事,到时代潮头的新实践。一切的一切,都定格在回忆的影册里。每一次凝视和触摸,都令人感动不已、感慨良多、感怀深长。

    历经沧桑,见证巨变。黑龙江日报和龙头新闻客户端从今天起,开辟《镜头里的黑龙江·沧桑巨变》专栏,通过新老图片对比,以小见大,深情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全面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凡成就。

    回望,向历史深处;远眺,向大路前方。我们用镜头留下的所有,是收获,是力量,更是希望。

    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场,幅员辽阔达1888平方公里。

    它,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征程上的璀璨明珠,农业现代化的壮丽史诗在这片土地上铺陈开来。

    从莽莽荒原到如今的“天下第一场”,70年沧桑巨变,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书写着中国现代农业史的传奇叙事。

    1954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这个大型谷物农场出现在了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当时,周恩来总理给出了“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的“三出”期望,奠定了它不凡的起点,让这里成为大国农业梦开始的地方。

    严冬的北大荒,寒气逼人,但在1954年12月21日午后1时30分,农场的人们心里是暖暖的,由国务院任命的国营友谊农场第一任场长王操犁庄严地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当第一面五星红旗迎着北风在三道岗地区一块3万公顷的荒地上徐徐升起的那一刻,荒地上呼啸着的风雪失去了威力,再没有一个人顾得上寒冷的侵袭,不论是带着友谊而来的苏联专家,还是我国的教授、专家、翻译以及农业工作者,都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

    从机械化到低能耗,再到数字化、信息化,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友谊农场承担着建设示范田的任务。

    从传统的农耕走向集群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机械化从这里起步;缩小与世界农业的差距,提升耕作水平,农业示范窗口最先见到曙光;实现农业智能化与低能耗一体化,中国精准化农业从这里先行。

    时间的齿轮不停地转动,沧桑巨变,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动演绎。

    跨越千顷沃土,无垠的农田,金黄色的波浪绵延至天际,“天下第一场”,实至名归。

    智能装备驰骋于广阔田野,无人驾驶、精准施肥、远程监控……每一项技术的应用,都在重新定义农业生产的内涵。从苏联援建的古老农机到今日智能化的大装备,友谊农场引领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浪潮,展现着“大农机”的磅礴气势。

    友谊农场,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鼓点,迈向未来。这里,是农业奇迹的发源地,也是大国农业崛起的缩影,更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见证者。

    图①:1954年12月21日,友谊农场场址奠基升旗仪式,升旗者为场长王操犁同志。

    图②:友谊农场建设初期历史照片。

    图片由北大荒融媒体及友谊农场提供

    图③:豆海弄潮。徐宏宇摄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