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尔滨”的第一站,从红专街早市开始。 本报记者 苏强摄
□本报记者 刘莉 毛晓星
清晨5点多的红专街早市,烟火气升腾,东北口音的吆喝声和南腔北调的背景音交织在一起,伴着食物的香气,谱成一支欢快的清晨序曲。市民晨练后拎一份热腾腾的早餐回家,初到“尔滨”的游客拉着行李箱也要先来一口心心念的“尹胖子油炸糕”,一天的味蕾就这样从红专街早市打开……
据统计,随着避暑游、暑期游的到来,7月以来众多外地游客走进红专街早市“种草”,日客流量攀升至7000余人次,逼近冬季最高峰值。
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井早市——红专街,因何从冬火到夏令人眷恋?其背后是摊主的热情与真诚、地道与诚信,是基层党员干部当好“服务员”的踏实与务实。
红专街早市位于道里区通江街与经纬街之间路段,摊床286个,按照区位由工程街道办、通江街道办分段管理。其中,工程街道186个摊床,共70余个业户。2023年11月冰雪季开始客流量迅速增长,道里区深化能力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市场监管局、城管局、工程街道、通江街道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红专街早市部分业户代表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我们根据辖区业户特点进行了细化服务要求,先后与全体业户开了四次专题会。”工程街道办事处主任徐艳说,第一次碰面会上,她的一句“泼天富贵”打开了业户的话匣子,“主任啊,我家收入翻了好几倍”“感谢政府支持,给我们排忧解难”“你们用暖心服务赢得口碑和流量,我们不能掉链子”……那一次,徐艳就市场普遍存在的嗓门大、着装不规范、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与业户展开讨论。“会后,有人跑过来用夹子音问‘主任,你听我这个声音行不行’。”徐艳说,在一次次讨论中,不仅拉近了街道办与业户的情感距离,也让市场加速“成长”。
火爆“出圈”是机遇也是挑战。随后的三次会议中,交流气氛愈加热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现问题立即解决。街道办积极调整业态、合理规划摊位,围绕安全管理、产品价格、环境卫生、产品质量等制定了《红专早市业户行为准则》,全面推进红专街早市服务水平整体跃升。
思路活了、路子更广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从“小心尝试”到“花活百出”,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
针对南方“小金豆”食量小、油条称重结算慢导致排队等候时间长的实际,经纬市场监管所所长郑松组织大伙开动脑筋,很快,“油条论根卖”将问题迎刃而解。市场监管所还联合市、区市场监管局组织食品、价格、计量业务培训,协调市计量院上门为业户免费检定电子秤,每日严格检查价格公示、食品原料、标签等是否合规,督促食品经营业户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用系列“组合拳”守护红专街早市放心消费环境。
道里区市场监管局局长武亦俏表示,为使红专街早市的名头更响,他们坚持从游客角度想问题,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服务“主打”一个无微不至。同时,从商户的立场优化服务、从安全的角度加强监管,确保商品价格明示规范、足斤足两,食品安全卫生。
知名度高了、想干事的劲头更足了,党员干部把群众路线走出了新意,从“有求必应”到“不求也应”,在这场文旅“大考”中充分释放能量。
“老关里花饽饽”业主隋涛介绍,社区工作人员给他出谋划策,建议抓住大雪人等流量密码,开发具有“尔滨”特色的产品,“新产品一上市就卖爆了。”
如果说,一朝爆火是解放思想的成果,那四季长红则少不了驰而不息务实创新。如今,红专街早市业态变革和转型升级仍在持续,早市管理已全面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各链条上的常态化管理更精细,业户服务水平和能力越来越高,推陈出新下,网红早市正迈大步走向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