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
    孙立:三代人接力,守护“最可爱的人”

    孙立在擦拭烈士墓碑。李巍摄

    □梁木 本报记者 孙伟民

    在鸡西市梨树区,曾经有一所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医院,很多在战场受伤的战士被运送到这里救治。一些牺牲在医院的战士,被埋葬在附近的一个山坡上。那里现在叫东山革命烈士陵园,里面有157座烈士陵墓。烈士陵园里常年有一位义务守墓人,他叫孙立。守墓是他从已故父亲手里接过的光荣任务。他的女儿也经常过来帮忙,陪着他一起守护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三代守墓人的故事,一直在鸡西广为流传。

    5月16日,记者走进孙立的家。迎面桌子上鱼缸里热闹的小鱼们色彩鲜艳依旧,卫生间过道满墙手写的长津湖、松骨峰、上甘岭战役内容依旧……沙发上整齐摆放的各种荣誉证书又增添新“成员”: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第五届鸡西市道德模范、2023年度“感动鸡西”人物。

    “感恩‘最可爱的人’,已经74年了。从父母投身后方医院救治志愿军伤病员,到与志愿军伤病员结下深厚友谊,再到为志愿军烈士义务守墓,保家卫国、为今天幸福生活献身的烈士们,激励我一家三代人薪火相传、矢志不渝!”在东山革命烈士陵园,今年58岁的孙立向记者叙述着,坚毅的眼神中不时闪烁晶莹的泪珠……

    “孩呀,我爬不上去了,往后就看你了……”

    被梨树人亲切地称作“东山”的这座小山岗,海拔不过300米,却因为70年前安葬了157位抗美援朝烈士,成为备受后人敬仰的革命烈士陵园。

    那个时候孙立还没出生,他后来听父亲孙延明讲:“大家和志愿军伤病员相处得像一家人。咱们家在院子里支起大锅烀苞米。因为人多,有的战士吃了两穗就不好意思再吃了。还有个外号叫‘小四川’的战士才15岁,他是隐瞒了岁数替叔叔上的前线。”

    父亲印象中最深的是一位叫李安民的战士。李安民是父亲从火车上背到后方医院的,他们年龄相仿。当时,李安民的一只脚因冻伤而肿胀发黑,还流着脓水,到医院后做了两次手术,不得已截肢了。后来李安民身体状况稍好,便经常拄拐到孙延明家串门,给孩子们讲前线故事。时间长了,孩子们都管李安民叫“李叔”。但后来因病情恶化,这位爱讲前线故事的“李叔”去世了。

    从那之后,父亲便经常到“李叔”的墓前看看。“他是我的兄弟……”当时烈士墓是土坟,父亲就给“李叔”的墓打打草。“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呀……”看到其他烈士墓前的草也长得老高,父亲心里不得劲,就把所有烈士墓前的草都清理了。后来,父亲就义务看护烈士墓,直到年迈。

    孙立记得,在他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上山,他亲眼看着父亲为了维修烈士墓,从山下挑土,用麻袋背土上山。闲下来,父亲就给他讲烈士的故事。后来,他在课本上学到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觉得更生动了。

    “孩呀,我爬不上去了,往后守护烈士墓,就看你了……”时光荏苒,到了2000年的夏天,已经80岁高龄的父亲郑重地向孙立“交班”了。之后的七八年里,这位整天拄着棍子、拎着马扎子的孙老爷子,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看着儿子去守护烈士墓,直到弥留之际。

    “放心爸爸,不用立字据,咱俩拉钩……”

    孙佳媛是孙立唯一的女儿。

    在孙佳媛还没上小学时,孙立就带着她一起守护烈士墓。那时她年龄还小,还不能明白爸爸的深意。慢慢地,从懵懂的小姑娘到大学毕业生,孙佳媛一路听着爸爸讲抗美援朝烈士的英雄故事、在陪伴爸爸义务守护烈士陵园的坚守中成长起来。如今,孙佳媛已是一名辅警,又被抽调到市纪委监委廉政教育基地做讲解员,工作很忙,但一有时间她就去陪爸爸义务守护烈士墓。

    最近几年,孙立时常和女儿唠叨:以后我老了,爬不上山了,烈士墓可怎么办?每当这时,孙佳媛都坚定地表示:“放心,爸爸,有我呢!”孙立还不放心:“口说无凭,你得立字据。”孙佳媛伸出右手:“不用立字据,咱俩拉勾。”父女俩右手的小手指紧紧勾在一起,一股暖流在父女俩胸中奔涌……

    “小时候觉得爸爸和爷爷都是普通人,长大后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很光荣。爸爸也快60岁了,我一定会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英烈们。”孙佳媛说。

    “这枚纪念章,送给你吧……”

    每一天的晨曦里,松涛掩映下,孙立便忙活起来,擦拭墓碑、清扫甬道,整理祭扫者敬献的花,风霜雨雪,四季不停。“每名烈士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块墓碑擦得干干净净的,心里才舒服。”他说。

    整天一身迷彩服的孙立,腰间扎着一根武装带,随身带着一枚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我在朝鲜战场救的一名朝鲜兄弟送我的,给你吧……”李安民最后一次到孙延明家,把一枚纪念章交到孙延明手中。

    守墓这些年,孙立积极帮助烈士寻亲,还有烈士亲属想给他钱表示感谢。“那钱我能要吗?”孙立眼中噙着泪水说。

    令孙立无比感动的是,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下,已为47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孙立告诉记者,去年,他被增补为梨树区政协委员。他表示,他将在保护革命烈士陵园、传承红色文化等方面更加努力发挥好广泛联系、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今年,他郑重地向所在社区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只要我身体还行,还能爬上山,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了我守墓的脚步!”他最后说。

    记者手记

    孙立是一种精神。

    孙立一家三代人70余年义务守护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故事,令人感动。

    义务就意味着执着,义务就意味着坚守,义务就意味着奉献。我们中华民族红色基因的丰碑上,镌刻的就是闪光的执着、默默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我们看到,从孙立父亲义务守墓的执着,到孙立和父亲“交接班”后的坚守,再到如今孙立和女儿“拉勾”的约定。他们的奉献精神是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为了这份执着,孙立牺牲了很多。有的人甚至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孙立告诉记者,很简单,他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对军人的崇敬,为了他内心深处对国家深深的爱。

    孙立的事迹,一定会为这片黑土地种下一颗种子,它叫奉献。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