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科技健康
    杨德森院士:为祖国万里海疆打造水下“千里眼”“顺风耳”

    “同学们,当你们迈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这一天起,就要重新认识中国的版图。它不仅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还有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疆等待着我们去保卫和开发,这是哈工程几代人坚守的使命与担当。”在哈工程入校新生的第一堂课上,该校水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引领着大家重新认识中国版图。这样的爱国入学教育,他已坚持了二十余年。

    杨德森给学生上课

    杨德森院士是我国水声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他与水声事业结缘四十余载,宛如一部无声的水下声呐,将自己的一生深深地潜入大海,为祖国万里海疆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

    四十岁那年,杨德森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构建了水下声场的矢量探测模式,矢量声呐由此应运而生。

    在矢量探测技术提出之初,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异常艰难。杨德森表示,那些年最痛苦的并非探索方向时的煎熬,也不是试验过程中的艰辛,而是在各种压力与期盼之间,那种难以言表的孤独与迷茫。

    最后测试中,当矢量声呐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一下沸腾了,所有压力在那一刻瞬间释放。那次试验成功是中国水声由标量迈向矢量的里程碑,使我国成为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水中目标的低频段噪声降低,一直是水声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杨德森试图通过一种新方法来实现突破。

    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经过理论推算看似毫无问题的项目,在试验阶段就被困住了,而且一困便是11年。

    2011年初,杨德森和大家商议:“最后再坚持一次,如果还不成功,咱们就放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外场的最后一次试验竟然成功了,屏幕上跳动的试验结果让在场队员激动万分,11年的漫长时光终于换来了“高光”时刻。

    矢量水声技术在不断优化升级后,走向深海是必然。水密问题成为水听器走向深海的又一个难题,在浅海试验从未失手的设备,一进入深海便反复出现水密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杨德森团队半年之久。

    有一天,杨德森在步行上班途中,突然想到异种材料之间的水密问题,为何不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呢?结果,新方案仅用一天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半年之久的难题。

    杨德森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他的团队是全国首批命名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杨德森与学生

    杨德森指导学生

    教师、党员,是杨德森心中最为神圣的角色。从教41年、党龄40年,杨德森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师者风范、党员形象已随着岁月深深地铭刻在骨髓之中。

    在试验现场,为更好地接收声音信号,杨德森经常昼夜连轴转;出海时,床位不足,杨德森晚上睡在操作间,白天卷起被褥继续干活…

    出海是一件辛苦的事,在海上颠簸数日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但实验周期一旦确定,就必须风雨无阻。

    “能付出是一种幸福,被需要是一种价值。”杨德森坚定地说:“我将尽我所能,推动我国水声事业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圆我们几代人海洋强国的梦想。”

    (图片为资料片)

    记者 赵一诺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