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科技健康
    新龙江 新故事丨一流的“铣刀客”

    □本报记者 韩丽平

    他手握一把铣刀,十几年奋战在生产一线,身怀绝技却朴实低调。他把握微米之差,如雕琢艺术品一般打磨零件,连续三年创造了零件合格交付率100%,关键件、重要件交付占比居班组第一的卓越成绩。

    他就是航空工业哈飞连续三年劳动模范荣誉获得者、15车间数控铣工高级技师段德进。近日,记者跟随段德进走进他的工作岗位,体验他平凡却不普通的一天。

    段德进操作的车铣中心是航空工业哈飞15车间最难操作的设备之一,加工的零件难度系数极高。

    每天7时到岗,段德进总是先习惯性地检查刀具量具是否整齐、是否按顺序排放,机床内和周边是否整洁,最后才是生产准备。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干的很多活儿尺寸大、结构复杂且精度要求极高,单是程序就可能有上百条,看似不相关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质量问题。假如两把相似的刀没在原位摆放,而是互换了位置,下意识取用,活儿可能就废了。”段德进说。

    装夹、找正、换刀……早8点,有条不紊地做好每项准备工作后,段德进紧张忙碌的一天正式开始。他的工作基本分为批产、科研、产品工艺优化3大类,后两者最难,需要在试验中摸索前进,超差或报废的可能性极高,但三年来,他从未失手。

    试制怎样才能百分百成功?答案就藏在刚刚交付的“帽子”零件里。

    这是一个薄壁、大尺寸、多孔、精度要求极高的零件,外形酷似一顶大帽子。这顶“帽子”以往采取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加工效率不高,且无法很好保证质量。车间开展工艺优化,力争一气呵成,全面提升质效。

    该零件最薄处厚度1.2毫米~1.5毫米,且有多处型面。打个比方,加工难度堪比用铣刀“绣花”。

    统筹考虑质量效率,在工艺员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期间,段德进不浪费一分一秒,结合产品实际主动提出自制工装手续,并行制造工装,为产品顺利加工筑牢“依靠”。

    加工正式开始,他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常规情况下,用刀都是用刀的性能下限,这样能避免打刀,但是加工效率低。段德进反其道行之,在粗加工环节,大胆用刀的性能上限加工零件,这样既不影响质量,成功后又能大幅提效。在粗加工环节,他就开始调试加工参数,验证材料变形量、产品表面光度,提前模拟最后一刀的一切变量。在粗加工和半精加工中间,段德进又增一道工序,直到最后一刀前,每个工序都重复着粗加工的调参工作。

    历时两个白班和一个夜班,段德进最终一击而成。加工时间并不短,可经过这一次加工,他把加工方案和参数全部固化,其他操作者按此操作,仅用五六个小时即可一气呵成。

    “质量是前提,效率是目标。很多时候,快中必有乱,乱中必有错,快与慢关键在心不在行,前期高质量的慢才能换来后期高质量的快。加工一个零件,我们要为产品、自己和后来人负责到底。”在段德进心中,每个零件都不简单,承载着他的加工思维和工作理念。

    夕阳西下,段德进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交班完毕,他拿出小本子,记录下加工关键事项,使用刀具的规格和型号,画着刀具的形状,甚至包括加工过程中机床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不同温度下的加工偏差。

    “很多产品的尺寸公差要求是极高的,范围在0.01毫米左右,机床本身极其微小的偏差就能导致超差,把这些记录下来就能做到预判和处置恰当,保证质量效率。”段德进对产品质量和加工效率有着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总想抓住规律形成成果分享给其他操作者。

    有人说,他是一流“刀客”,如温暖的阳光,永远追求卓越,永远积极向上。

    没错,这就是段德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