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模型。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106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操作。
工大卫星的团队人员在办公中。
□文/摄 本报记者 孙铭阳
在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的工大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的施工现场,建筑主体已经完成封顶,工人们正在进行外墙工程和内部砌筑工程施工,各类大型仪器设备已陆续进场安装。
“哈尔滨市工大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2亿元,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厂房和动力中心两栋单体建筑,建成后可同时具备支持导航、通信、遥感等多类型卫星整星全流程并行试验能力。”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大卫星)品牌总监张光毅说。
今年3月20日,成功发射“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推动低成本小卫星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
5月7日,成功发射由“宽幅光学卫星”和“高分视频卫星”组成的“微纳双星”,打破传统沿轨推扫成像体制,以百公斤宽幅光学微纳卫星验证米级分辨率千公里光学环扫成像覆盖新体制。
不到半年时间,发射3颗卫星,照亮天穹,听起来已经很震撼了,而工大卫星2024年的全年目标是预计发射卫星20颗。
是什么样的底气支撑了如此宏大的目标?这要从工大卫星的成立说起。
2020年12月,工大卫星作为哈工大卫星技术唯一整建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正式成立,以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技术团队为核心组建,全面继承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近30年的理论功底、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致力于提供卫星研制全过程解决方案。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创新的跋涉。
2023年6月9日10时35分30秒,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托举着“龙江三号”卫星冲天而起,刺破苍穹。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自此书写了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崭新篇章。
如今,“龙江三号”卫星已成功在轨平稳运行一周年。“‘龙江三号’任务难、周期短、新人多,但是大家共同抵御了重重压力,携手并进。团队始终团结一致、紧密协作,为‘龙江三号’的稳定运行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时代答卷。”作为亲历者,每当想起卫星升空的那一幕,“龙江三号”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张冀鹞的脸上都会洋溢灿烂的笑容。
这份答卷,离不开研发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刘海涛作为新人不畏艰辛,背负着巨大压力协调各分系统以及设备供应方逐一排除清单上的每个问题,几个月的努力让测控系统换道超车,实现在轨零故障,为“龙江三号”提供了稳定的通信链路;为了保障研制进度,刚入职的工艺设计师李东升带领装配团队日夜值守,有段时间更是直接住在了厂房,在卫星测试间隙抓紧做一些总装和焊接工作……
“公司拥有完整的卫星设计团队和工程技术队伍,现有人员23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总经理助理王然说。正是依靠这样的研发团队,工大卫星目前已承担十余个型号百余颗商业卫星批产任务,覆盖通信、导航、遥感、深空等领域,并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黑龙江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黑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等。
今年3月,深哈产业园获得“中国星谷”授牌,致力于打造航天高端装备卫星制造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工大卫星充分发挥产业链上下游牵引作用率先入驻。
王然说,也正是为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能力,工大卫星在哈尔滨新区新建了工大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项目,进一步发挥卫星产业“链主”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助力我省加快形成卫星制造新质生产力。
“我们为卫星生产建立了专业化生产线,与工大卫星合作产品包括太阳翼基板、舱板、主承力框架等,均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第五事业部副部长周秀燕说:“当前卫星研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实现卫星生产的‘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哈玻院拥有60多年的复合材料制备经验,拥有完整高效的设计制造团队,设计生产制备的卫星复合材料应用已十分广泛,这也直接促成了我们与工大卫星的合作。”
哈尔滨星网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网动力)是一家从事航天电推进系统研制及配套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成立于2023年底。星网动力董事长、总经理刘辉说,我们可以为卫星提供动力装置,目前也与工大卫星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深哈产业园建成的工大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将通过“5G+智慧制造”技术赋能,实现柔性化、批量化、数字化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具备年产百颗500kg量级卫星能力。届时,基地具备的航天领域全流程测试及试验能力,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带动链内企业在哈尔滨新区形成物理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促进哈尔滨新区以全链条协同发展的源动力打造商业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