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北大荒精神弘扬者赵国春
    龙江故事·北大荒记忆|“北大荒人”是我最骄傲的标签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崔立东

    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这里浓缩了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生命创造的历史。和赵国春的对话,就从这里开始……

    退休8年的原馆长赵国春,再次站在北大荒博物馆的“故人墙”前,他的眼神里立刻涌入不同的光彩。

    8月的一天,他和记者一起重回北大荒博物馆,伸手一一抚摸过铜板墙上父亲和岳父的名字时,他回头对着记者笑了笑,“北大荒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北大荒人’就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标签。”

    从事48年文学创作,出版24本文学专著,赵国春的创作素材和采写对象,没有离开过北大荒。用文学作品弘扬北大荒精神,贯穿他的创作始终,或者说弘扬北大荒精神,是他作品的主旋律。

    “为啥大家都说我北大荒精神讲得好?”赵国春中气十足的嗓音里透着笑意:“因为我身处其中,正因为经历过,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北大荒的精神从未褪色,北大荒的故事永远鲜活。”

    公章背后是可歌可泣的建场史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二展厅展柜里,陈列着一套珍贵的印章。31枚,全是用山东的梨木人工刻制。这套印章来自二九一团,第一支成建制开进北大荒的部队——农建二师。

    在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之前,1954年党中央、国务院指令,农建二师的全体官兵,集体移垦北大荒,这支队伍以团为单位创建了三个机械化国营农场,这就是今天的二九〇农场、二九一农场和铁力农场。

    2003年底,赵国春担任北大荒博物馆筹建办主任,2004年夏天,他到二九一农场为北大荒博物馆征集展品。他和同事从《二九一农场志》上,发现了几枚公章照片,可史志办的人也不知这套公章的下落。几经波折,他们终于在档案室一个好久不用的柜子抽屉里,找到了沉睡半个多世纪的31枚二九一团的部队公章。

    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九一团一营机炮连连部”的印章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时候,部队刚来到北大荒,接到建设农场的任务,用啥建设啊?团长宋光和副政委张积文听老乡反映,向东去不远的虎林县境内的完达山上有一些当年被砍伐但尚未运走的木材……

    二九一团以一营机炮连为主,组成一支70多人的运木大队。战士们来到虎林县境内的二道山头,用树干、树枝、羊草搭起了简易工棚,在山坡下的小清河打捞曾经被扔下的困山材。另一队战士则赶着马车,将打捞上来的原木运回驻地加工。一天一宿运一趟,全程60公里,每天四点钟摸黑出车,战士们身上虽然穿着棉袄、皮大氅,但因长途赶车,早被刺骨寒风打透了,好多战士的脸、鼻子、耳朵都冻烂了。这一冬,他们打捞出2500多立方米木材。

    快过新年了,运木大队的干部战士接到了团党委口头传来的慰问,同志们都特别兴奋,因为他们要在北大荒欢度第一个新年。

    1954年12月28日,这天,任务完成得也格外轻松。晚上,炊事员陈洪常把玉米[~公式~]子饭煮得特别烂,并拿仅有的一条带鱼炖了一锅汤,大家美美吃了顿晚饭。

    然而,不幸的事件发生了。晚上8点钟,失火了。霎时,两间工棚都被浓烟和烈焰所笼罩,在梦中被浓烟呛醒的战士,奋力扑打着烈火,他们想把活的希望留给别人……在这场大火中,既无水源,又没有防火工具,赵太和等23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84年9月,二九一农场在建场30周年时,烈士的骨灰和墓碑从虎林迁回了农场,建立了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二十三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纪念碑坐落在场部林木掩映的鲜花丛中,正面是8个雄健、隽永的大字:“二十三烈士纪念碑”。

    两面墙刻下北大荒永不遗忘的记忆

    赵国春始终坚信,北大荒人有着独特的精神特质。作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宣传阵地,2005年9月2日,北大荒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的两大亮点是:刻有12429个人的名字的北大荒故人墙和巨型浮雕《北大荒人颂》。

    赵国春走在展厅中间的过道,抬起一只手说:“一边是现实世界,真实记载着为北大荒献出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的故人墙,一边是艺术的再现,展示北大荒开发创造故事的浮雕《北大荒人颂》,两两对望,很多初次来到北大荒博物馆的人,沉思片刻后都说过两个字:震撼。”

    巨型浮雕《北大荒人颂》,高近8米,长28米,总面积220多平方米,由200多块砂岩铸件组成,画面有138个人物,组成了32个垦荒故事,曾荣获全国第十届美展的银奖。作者杜飞50多年前作为北京的知青,被分到九三管理局的山河农场。他把生命中最美好的8年留给了这片黑土地,后来考上中央美院并留校成为壁画系教授。

    “北大荒故人墙”由100块铜板组成,上面镌刻了当年来到北大荒的复转官兵、地方干部、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人员统计截止时间2003年12月底,共有12429个人的名字。

    在博物馆工作期间,多年的职业习惯和对文学创作的不懈坚持,让赵国春对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的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农垦日报》2007年创办《农垦日报·北大荒周刊》时约他每期撰写一篇“北大荒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故事”,他欣然应允。此后,他接连写了60篇“文物故事”,这些故事变成《永远的记忆——北大荒博物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一书。这本书先后获第八届丁玲文学二等奖和第十四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编译著类)佳作奖。

    近年来,赵国春挖掘北大荒的历史文化资源,撰写了200多篇北大荒人物和文物故事,他把这些故事穿插在每次的演讲中。退休后宣讲北大荒精神30多场,听众近万人。

    赵国春说,常听来垦区采风的作家感叹:“北大荒是个文学创作的富矿,只要善于发现,写作素材无处不在,每个人的经历都足以写成一本书。”

    近20年,赵国春坚持结合工作,深入挖掘北大荒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和素材,陆续编著了《北大荒文艺史略》《北大荒文物的诉说》《丁玲在北大荒的故事》等作品。他去年出版的34万字纪实文学《北大荒记忆》,入选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赵国春说,“我和众多同龄的北大荒人一样,见证着北大荒的巨变发展、辉煌成就,今后余生,我也要继续给周围人讲北大荒的故事,继续写好北大荒人,宣传好北大荒的精神。”

    ◎记者手记

    身材高大、中气十足,是记者对赵国春的第一印象,说到关于北大荒的人和事儿,他眼睛透亮。

    路过那面刻满名字的故人墙,他指着父亲的名字说:“我自己是北大荒人,父母兄弟和儿子也是,我们都是北大荒历史的亲历者、记录者,也要当北大荒精神的传播者……”

    赵国春的一生围绕着北大荒进行文学创作,他把丰富的、枯燥的、有价值的北大荒开发建设历史,用形象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奉献给大家。

    “北大荒人是特殊的一群人”是在采访中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北大荒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成为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从赵国春的语气中,肢体语言里,深刻感受到了北大荒精神对北大荒人的深刻影响,这种精神带着厚重的力量不断延续传承。

    采访结束时,他说,北大荒的精神永不褪色,北大荒的故事历久弥新,北大荒的文学绚丽多彩。我要一如既往走下去,无愧于北大荒人的称呼,我要和许多同龄的北大荒人一道,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弘扬北大荒精神这一伟大事业。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