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东轻 72载逐梦苍穹笃行不怠

    □王秀晶 本报记者 韩丽平

    生产组织智能化、在制品跟踪网络化、机器人作业自动化……走进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科技感扑面而来。在数智化加持下,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铝加工业老牌企业实现了新突破。

    今年上半年,东轻交出了亮眼的“双过半”成绩单:铝加工材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3.6%和8.1%,重点产品和高端合金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2.3%、12.6%,企业运行质量和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

    现代化厂房。本报记者 韩丽平摄

    1952年春天,东轻的前身一〇一厂在哈尔滨市拔地而起。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铝镁合金加工企业、“一五”期间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一〇一厂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铝镁加工事业的先河。1995年,东轻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

    如今,经过72年发展,东轻产品品类从建厂初期的5类12种合金877个规格跃升到18大类307种合金、5771个品种、23071个规格。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升级,东轻已成为以超大规格板带材、高端挤压材等为核心的多领域综合性高精尖铝镁合金生产基地,产品应用范围已拓展至国民经济各领域,一代代“国之重器”上,都有东轻品牌的“天鹅”印记熠熠闪耀。

    “没有图纸资料,我们自己设计;没有设备,我们自己改造;锻压能力不够,我们就‘蚂蚁啃骨头’,用笨办法让项目上马。那时候,我们干部员工齐上阵,几百次几千次试验都不算事,说什么也不能让国家的事业在我们这里拉胯。”每每回想起那个激情年代,东轻老职工陈连柱依旧热血沸腾。

    72年来,东轻研发制造的一系列铝镁合金材料,为我国工业体系和国防事业填补了无数空白。如何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改革,成为东轻发展的唯一出路。

    1996年,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一〇一厂先后组建经济实体63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1998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实行公司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翻开了发展新篇章。2007年,在中铝集团和地方政府支持下,东轻集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定位,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

    2011年,具备高端合金超大规格铸锭生产能力的东轻熔铸新线投入使用;2012年,代表铝加工行业领先水平的特种铝合金板带材建设项目竣工;2019年,瞄准市场对铝合金挤压材的工艺成本新要求,东轻挤压工序全线完成液压系统改造;同年,制造执行系统(MES)正式上线使用,翻开了东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完善“大数据”管理的又一新篇……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中,东轻不仅在全领域内拓宽了制约增产上量的瓶颈,更夯实了自身结构调整、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装备技术基础,为新时期打造战略保障产品和竞争优势产品、挺进铝镁合金高端市场铺平了道路。

    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传统领域,东轻以战略保障主导产品的“精益打造”为依托,全力推动新品合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不断巩固和开拓现有市场,强化战略合作大单长单的合同保供。在民品领域,东轻牢牢抓住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全力推动民用高端铝材的规模化制造和产业链延伸,力争“做优做精民品”,扩大高附加值市场份额。凭借多年来的技术累积和人才支撑,东轻全面压减低边际贡献制品,主动接轨热传输、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等前沿阵地,创新培育出以超宽高压复合板、淬火拉伸硬合金厚板、高强翅片为代表的一大批拳头产品,充分释放产线高端效能,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面向未来,东轻将牢牢把握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战略定位,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紧紧围绕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聚焦打造“双百东轻”,按照“一体两翼四基地”发展定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全要素对标行业领先,持续构建党建引领的双向融合大格局,坚决走好绿色、低碳、可循环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