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化旅游
    殷殷蒲草情

    蒲草。钱振阁摄

    晒干的蒲棒。钱振阁摄

    □孔繁宇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微雨初霁,空气清新宜人。一行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兴致勃勃地来到大庆郊区湿地采风。观光车在碧绿的草浪间穿行,仿佛一叶扁舟。车前不时惊飞一只白鹭,惹得众人一阵阵欢呼。下了观光车,刚踏上木栈道,我就发现草丛中摇曳着几支蒲棒,忍不住问导游:“可以采吗?”导游说:“可以的。但要注意安全,切记不要破坏草木。”导游话音未落,人们就孩子般雀跃起来,谁能拒绝那一支支蒲棒的诱惑!我迫不急待地奔过去,探身折下一支蒲棒,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遥远的故乡……记忆中,一条蜿蜒的小河从故乡的小镇缓缓流过,沿河两岸的浅滩上,除了摇曳多姿的芦苇,还生长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草。儿时懵懂,以为蒲棒是芦苇结的果穗。后来慢慢才知道,结蒲棒的是蒲草,学名“香蒲”,一种和芦苇一样依水而生的草本植物。

    与芦苇不同的是,蒲草的茎大多潜在水下,水面之上只见郁郁葱葱的蒲叶。据说蒲茎是可以做菜的,但我们小镇没有吃蒲菜的习惯。蒲草的叶子形如利剑,一片一片向上拔节生长。每拔出一片叶子,就像从鞘中抽出一柄绿色的剑。

    天意怜幽草,蒲草本是乡野俗物,却处处散发着文艺气息。“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早在两千多年前,蒲草就是《诗经》里的主角了。《三字经》里有“披蒲编,削竹简”的典故,原来,蒲草也可以像竹简那样制作成册页,用来写字、抄经。古人还用蒲草比喻坚贞的爱情,《孔雀东南飞》里就有这样的诗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晒干的蒲草柔韧结实,我是见识过的。用蒲草编织的蒲包看似单薄,却足以承受几十斤的货物。当年,小镇供销社里那些诱人的苹果、冻梨,就是用这样的蒲包装运来的。

    蒲草还可以用来编织一种圆形的坐垫,俗称“蒲团儿”。蒲团儿早先是僧人打坐用的,简朴中透着清净安宁的禅意。可惜小镇上会编蒲团儿的人不多,所以蒲团儿在我们当地是件稀罕物。蚊烟袅袅的院子里,几个孩子坐在蒲团儿上,借着月光听大人讲故事——这样的夏夜,多么令人向往。

    最令人向往的,是采蒲棒。蒲棒刚钻出来的时候是淡黄色的,嫩葱似的一截,随着季节的转换,颜色逐渐加深,到了盛夏,就变成了棕褐色的小棒槌,表面结了一层细腻厚实的蒲绒。看到硕大的蒲棒在草丛中招摇,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但要采到一支蒲棒,却并不容易。近处的早被采光了,剩下的都栖息在水深草密处。总有几个胆大的孩子冒险去采,他们采到之后,把蒲棒举得高高的,像举着胜利者的火炬。我眼巴巴地跟在后面,羡慕不已。

    儿时只知蒲棒有趣,却不识蒲草的美丽。傍石蒲草瘦,傍湖蒲草肥。我的家乡地处三江平原的丘陵地带,水系并不发达,所以蒲草生来要纤弱许多,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别有一番素简之美。

    每年严冬一过,大地敛去寒意,蒲草就在刚刚回暖的春水里悄悄发芽了。蒲草的一生,忍寒苦,安淡泊,就像故乡的父老一样,以谦卑的姿态匍匐于大地,从贫瘠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以坚韧的毅力编织生活,编织未来。

    草木葳蕤,岁月倥偬,不知故乡的蒲草,昔日青青今在否?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