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黑龙江的苏打盐碱地上,一台台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一株株稻穗换来金灿灿的稻粒,一封封丰收的捷报频传:
“龙稻21”在pH值9.0的盐碱地上,亩产达508.6公斤,
“绥粳27”在pH值8.5的盐碱地上,亩产达516.4公斤,
“松粳60”在pH值8.74的盐碱地上,亩产达524.3公斤,
“齐粳22”在pH值8.7的盐碱地上,亩产达514.3公斤,
“龙稻185”在pH值8.7的盐碱地上,亩产达526.8公斤……
这些喜人的数字背后,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创新“以种适地”理念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已审定推广2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水田平均亩产由原来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左右,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测产现场
为向盐碱地要粮,他们育良种
2022年7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下称东北中心)在我省揭牌成立,研究范围覆盖东北三省一区地域上所有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致力于让盐碱地变丰产田。
一年后的这个秋天,如果你能俯瞰这里的盐碱地,就会发现一番别样“丰”景:成片的水稻区被纵横交错的白色线条“切割”成金黄色的方块,这些白色线条是田间路,白色是盐碱地的本色,而这片金黄色是科技赋予的动人彩墨。
向盐碱地要粮,先锋植物打头阵。东北中心针对盐碱地种植水稻存在着耐盐碱品种匮乏、耐盐碱栽培技术缺失、耐盐碱水稻稻米品质不高等问题,在各盐碱地示范田推广了“龙稻21”“绥粳27”等耐盐碱水稻品种,增产的结果给足了农户生产的底气。
今年,肇源县古龙镇永胜村种植户丁雪玉家的524亩水田成为东北中心的试验地。“我这地属于中度盐碱地,往年都是种小粒稻,今年选种了‘松粳60’,专家测产结果是亩产524.3公斤,比之前多了不少呢!”说到这,丁雪玉嘴角都是上扬的。
“‘松粳60’不仅耐盐碱性好,而且食味品质高。”东北中心五常试验站站长闫平介绍,该品种在2023年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从各省选送的115个优质稻品种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对提升我省耐盐碱水稻稻米品质、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有深远影响。
为向盐碱地要粮,他们配良法
向盐碱地要粮,良种还需配良法。东北中心坚持“以种适地”和“改土利种”双向发力,构建资源搜集利用、技术配套集成、新品种培育的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发利用盐碱地。
目前,东北中心已创新集成了盐碱地水稻提质增效、轻简节本直播、芦苇专项治理、稻壳深埋、稻田泥浆化治理等技术模式。
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拥有11.43万亩耕地,大部分是典型的盐碱地,这里的盐碱地水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区土壤pH值在8.0-9.29之间,含盐量在3.2‰-4.7‰之间,东北中心今年在此种植了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124”,通过应用改良剂+碳基高效液体肥栽培模式,降低了土壤pH值、碳酸氢根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同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经现场测产,亩产达522.37公斤,比常规农户施肥模式增产19.07%。
盐碱地上稻花香
东北中心生理调控团队负责人张喜娟介绍,盐碱地改良剂一般可加速土壤胶体的代谢,在调节土壤PH值同时,通过生物络合、置换反应,降低盐离子含量,活化盐碱土壤中难以利用的金属离子及微量元素,使其转变为可利用状态被植物吸收。另外,在育苗阶段,叶面喷施氨基酸水溶肥也可提高秧苗素质。在大田阶段,碳基液体肥增效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整合,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并具有改良盐碱地和培肥地力的作用。
“盐碱地产粮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得益于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科研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筛选出来好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东北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来永才研究员说。
为向盐碱地要粮,他们推良技
如今,由东北中心推广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及配套技术已走出黑龙江,为东北其他省、区的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贡献出“龙江样板”。
收获现场
东北中心育种首席科学家孙世臣介绍,其团队选育的国审耐盐碱优质水稻品种“龙稻185”,2022年起在黑龙江省、内蒙古东部、吉林省北部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超20万亩。
同属于“龙稻”系列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21”,今年的测产结果同样令人惊喜,在中度盐碱地块亩产达到508.6公斤。作为测产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激动地说:“‘龙稻21’这个品种很好,很多地方可以种,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今年,东北中心在盐碱地上收获了第一捧稻穗,这是我们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也是这部系列故事的序章。”来永才说,东北中心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造盐碱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坚持“以种适地”的新理念,做到“以种适地”和“改土利种”相向而行,让作物破“碱”而生,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董擎辉 见习记者 梁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