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稻田。本报资料片
①
②
③
④
⑤
编者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在“链”字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畅通循环链、做强富民链。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作出了“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黑龙江日报》《云南日报》《大众日报》《湖南日报》《四川日报》《贵州日报》联合发起“从田间到舌尖的‘突围’”党媒联动报道,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住省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完善农产品产销体系,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等,分享经验、献计献策。
黑龙江 “黑土优品”顺“市”有为
□本报记者 周静 郭铭华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全国最早发展绿色食品的省份,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生态林下、寒地果蔬、冷水渔业和特色农业六大产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数量37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168个,龙江农产品已成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
2022年8月15日,黑龙江省级优质农业品牌“黑土优品”重磅发布。截至目前,共启动两批“黑土优品”标识授权使用申报工作,确定170家企业、418款产品符合标识授权使用条件。
黑龙江省既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又有绿色有机的品牌优势。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黑龙江要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加快品牌培育,让省级优质农业品牌“黑土优品”越来越响亮。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庞达说,作为省级优质农业品牌,“黑土优品”内涵丰富:大米、大豆、鲜食玉米、乳品、食用菌、杂粮、寒地龙药、高端肉、冷水鱼、大鹅十大品类绿色食材,享誉全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减少企业物流成本,有利于统一监管,对品牌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
庞达委员认为,在这一大背景下,黑龙江需要壮大一批百亿级的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比如利用肇东等产业园区,瞄准世界500强,精心谋划招商项目,引进一批牵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以发展潜力较大和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为重点,做大做强九三粮油、北大荒米业等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大的知名食品企业,扶持“老字号”企业提档升级。
庞达委员表示,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黑龙江应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市场销售体系,进一步扩大黑龙江优质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支持深圳国际五常大米供应链平台建设,打造中国高端大米市场和定价中心。依托绥棱木耳大市场,打造全国黑木耳集散中心。依托双城新胜禽蛋批发市场,打造全国禽蛋供应链。组织企业积极参加“绿博会”“寒博会”,办好北上广深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展会,充分利用电商和移动新媒体营销,把黑龙江变成全国人民的绿色大厨房。
云南 护好群众“菜篮子”
□《云南日报》记者 邓清文 王淑娟
近年来,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优势,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牌,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4个产业集群、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稳步推进,成为全国在建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为A档的唯一省份。通过持续举办云南省“十大名品”和绿色食品“十强企业”等表彰活动和“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绿色云品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云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很强,尤其是蔬菜产业,如发挥好优势、补齐短板,将为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强劲动力。”谈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长楷打开了话匣子。
“目前,蔬菜产区基地选品种不确定现象十分明显。”杨长楷说,由于品种多、范围广,种植农户经常随机调整种植品种,引发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导致“菜贱伤农”情况频频发生。
作为社会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菜贱伤农”也成为当前制约种植农户保障收益的难点。
“当前,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特征导致农产品集中上市,‘菜贱伤农’现象也就不可避免。”杨长楷举例说道,以元谋县为例,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扩大,种植户缺乏统一指导,多以上一季种植效益为参考,经常形成“什么好卖种什么”的扎推效应,容易产生滞销情况。
“蔬菜种植产区没有整体规划,农户靠自身了解信息确定种植品种,不了解其他产区同期种植规模,导致单一品种集中上市情况不时发生。”杨长楷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对种植结构和种植时机进行规划,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前对省内外市场整体或阶段性需求作出预测,从而指导各种植区域有计划性指导种植,避免集中上市。
山东 拉长产业链促提质增效
□《大众日报》记者 薛良诚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是山东的一面旗帜。今年,山东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谋划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路径举措。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为耿店“棚二代”返乡创业经验做法点赞。据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的最新统计,到2022年底,耿店返乡创业“棚二代”已达116人,“80后”“90后”成为绝对主力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让“棚二代”回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才能让他们永久扎根乡村。“抓农业种植,应有产业链思维、价值链意识。耿店注重用产业思维抓大棚蔬菜产业,逐步形成产前有育苗场、产中有合作社、产后有蔬菜批发市场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靠蔬菜大棚做大产业。”耿遵珠介绍。
为解决蔬菜销路难题,村里创新干了两件事:一是村集体率先入股,并发动村民入股,投资18万元在村里建起绿冠蔬菜批发市场,实现卖菜不出村;二是村干部牵头组织,92户村民集资32万元,创建了绿冠蔬菜农业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如今,合作社下辖包装厂、加工厂、育苗厂、恒温库、批发市场等相关企业10家,入股资金1800万元,发展社员316户,带动周边农民5000多户,实现年利润200万元,户均增收6300元。
如今,耿店新村已不满足于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平台,正围绕蔬菜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向速冻菜、预制菜方向发展。在离耿店村不远的“棚二代”创业园,正建设智慧冷链物流项目,村里投资2000多万元,其中一期将建设一条标准化蔬菜加工车间以及冷链物流仓储基地,今年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年加工净菜3万余吨。
湖南 筑牢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尚武 黄婷婷
农业大省湖南,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推动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做大做强。
作为企业家,1999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小红从开办连锁超市起家,扎根武陵山片区20多年,建立产地预冷库,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开超市、建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将佳惠百货业务延伸到农产品批发、农业技术服务、冷链物流等多个领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小红多地调研后提出,在推进农业强国、乡村振兴、扩大消费的战略行动中,关键要筑牢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满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消费需求。
夯实产业链,生产是核心。2022年,李小红和她的团队在怀化麻阳建立了75个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带动5万多农户参与;推广精细化、标准化合作基地8000余亩,冰糖橙亩产平均增产2000斤,累计增加产值100万元,种植户平均增收5000元。“在我们的带动下,去年年底,麻阳冰糖橙首次出口迪拜!”李小红说。
提升价值链,销售是关键。有了优质农产品,还要卖个好价钱。李小红认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公益性认识,加速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延季销售的冷链仓储、品牌推广、销售服务等农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是帮助农产品高效率、高身价出村进城的重要举措。
构建消费链,安全是重点。李小红说,目前有七成农产品仍通过小摊小贩销售,而小农户、小摊贩的违规生产经营容易成为监管盲区。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解决生产、销售主体责任模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老百姓‘舌尖安全’,才会放心消费。”
四川 把“岫云村”打造成品牌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在四川,通过全省层面布局的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地位非常突出。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产业延链补链、打造“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壮大主体丰富业态等方式,截至目前,全省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26315亿元。
四川地域辽阔,从海拔300米到7000米,气候、土壤类型多样,生物、植物、文化资源丰富。
一山是一景。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四川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处于3市交界处的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今,岫云村依靠发展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2022年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岫云村也从贫困村、空心村,发展成为四川首批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如何把村里的特色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我们的思路,是把‘岫云村’打造成一个品牌,实现餐饮连锁化、劳务专业化、建材市场化、农产品品牌化和民宿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说。
岫云村山多坡陡,在李君看来,村民单靠种地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谋划特色产业。在多方论证后,他将目光锁定在种植蔬菜瓜果和饲养家禽家畜上。
村民能种会养,但销售却是难题。当时网上平台销售在农村还很少见,李君和村里决定,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把山里的产品卖出去。
线上销售只是途径之一。在成都高新区,有一家以“岫云村”为店名的汤锅餐馆。每天这里供应的,都是从300多公里外的岫云村新鲜送来的农产品,它们都有特殊的名字——年华猪、时光鸡、岁月鸭……
近年来,李君通过线上平台+线下门店方式,通过直播带货,开创“岫云模式”,打开了村里农产品的全国销路。
不仅限于把农产品卖出去,现在,岫云村还想把城里人吸引到村里,并留下来。“这是一种‘双向流动’机制,我们在村里开了扶贫体验餐厅,建起了民宿、生态农业园区,吸引城里人下乡。”李君说,村里的农产品能进城,城里人下乡能留住,这才是真的双向流动。
贵州 黔货出山劲更足
□《贵州日报》记者 吴采丽
“现在卖农产品方式不一样了,大米、蔬菜坐着冷链车,搭上电商‘云翅’,出山入海闯市场。健全的现代物流配套,让我们更加高效、便捷地售卖农产品。”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支部书记肖正强说,平元村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平坝大米的主产区之一,平坝大米凭借良好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深入推进黔货出山,近年来,白云镇积极融入农村电商新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依托电商平台,联合龙头企业,实施电商惠农工程,统筹推进基层网点信息化改造,建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乡村物流配送网点等,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助推当地农特产触网促销。
“在龙头公司和电商带动下,我们村大米每年销售大约10万吨,销售额达8000万元。”肖正强说,“我们还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商’新业态,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结合农旅融合,全链打造‘昊禹·稻花香里’美丽田园项目,激发内生动力创造财富。”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电商示范园区、电商直播基地、电商示范企业、网销产品“十百千万”工程,培育一批带货达人、“网红”品牌,深入加快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城乡配送网络,大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同时,贵州不断组织新建或改建现有仓配场地,整合地方电商企业、生产基地等资源,逐渐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一体的“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的电商供应链黔货云仓服务体系,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让农特产品与全国大市场进行有效衔接。
肖正强说:“如今,现代物流和电商助力,让一个个贵州特色农产品贴着‘贵字号’更好地融入全国大市场,走出国门、走入世界,风行天下。”
图① 红河州的现代农业基地。
李浏健男摄
图② 技术人员使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在麦田里作业。
图片由《大众日报》提供
图③ 工人在对新采摘的冰糖橙分拣分级。
图片由湖南佳惠百货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图④ 四川晚熟柑橘产业。
图片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图⑤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农产品物流园市场全景。高廷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