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公布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哈尔滨市道里区丽江社区、乡政社区,道外区沿江社区等6个社区位列其中。
这些入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榜单的社区是如何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所学、有所养、有所为的呢?日前,记者对部分获评社区进行了实地探访。
内容多样 老年学堂以课怡情
欢声笑语,琴筝悠扬……10月13日9时许,哈尔滨市道里区乡政社区里传出悠悠古筝声,当日的老年人古筝课程正在进行。古筝老师时而示范,时而来到学生中指导。学习的老年人们虽然年事已高,但热情高涨。“社区的古筝课程让我们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灵活了手指和大脑,十分符合我们老年人对文化的需求。”正在学习的辖区老人刘悦仙满意地说。
老年人在学习书画
记者在社区的一份老年学堂课表上看到,除古筝课程外,合唱、书画、电脑等课程安排的也十分紧凑。“老年学堂就开在家门口,下楼就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来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社区太幸福了!”采访中,许多老年人对社区开办的老年学堂赞不绝口。
开展体育活动
为了满足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需求,乡政社区广泛发动各种资源开设多样化老年学堂。“我们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设计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课程,同时聘请教师为老年人开展专业教学。”乡政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董晶告诉记者,目前,开设的各种课程已覆盖辖区3000余老年人口,老年人在学习之余,还组建起京剧队、军乐团等队伍,活跃在各种舞台之上。
服务完备 食宿医疗省心贴心
11时许,记者走进位于哈市道里区工农街道办事处丽江社区的食堂,餐厅宽敞明亮,桌椅整洁,明档内热气腾腾的菜品陈列其中,阵阵饭香味扑鼻而来。在社区居住的老人们陆续来此就餐。
老年人在社区食堂用餐
“年纪大了,饭量小,每顿饭既想营养均衡又不想做得太多浪费,让一日三餐成了难事,现在社区有了食堂,我们再也不用为每天吃什么而发愁,真的很方便。”正在用餐的社区老人张敏满意地说。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空巢、独居、高龄及生活不能自理等老人的‘做饭难’‘吃饭难’成为居家养老的难题之一。” 工农街道办事处丽江社区党委书记朱晓敏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老人们普遍面临的难心事,社区积极探索开辟食堂,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吃上健康可口的饭菜。据了解,该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早中晚三餐,菜品也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营养搭配。
在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同时,该社区采取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社区人口1.6万,老年人口就占了约三分之一。”朱晓敏表示,为服务好老年人群体,该社区在健康服务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我们把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体检等服务,做到小病不出社区。”朱晓敏告诉记者,社区还广泛发掘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针对疑难杂症开展义诊。
在该社区采访中记者看到,社区的进户门、电梯入口、建筑物走廊等均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同时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更是一应俱全,处处彰显出社区为老、助老的关怀。
参与治理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破损的井盖究竟该如何处理?群策群力,日前,在乡政社区,一场由辖区老人自主发起协商议事会议火热进行中。社区、物业等多个部门齐聚一堂,与辖区居民代表共同商议破损井盖解决方式,最终经过多方筹措,破损井盖隐患被消除。而此举正是乡政社区引导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范例之一。
“对社区治理来说,老年人多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有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一种优势,关键在于找准载体,让老年人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董晶告诉记者,该社区成立了老年议事厅,针对一些社区事务广泛收集、倾听长者的意见建议,积极发挥长者在社区中的智囊团作用,从而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实现老年价值,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参与社区议事
在丽江社区采访时,记者看到当日的核酸检测队伍中,一位维持秩序老人,忙得就像一个陀螺。这位老人正是该社区居民兼志愿者张发志。“社区对于我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我们也总想着能发挥余热,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张发志一语道破其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
为激发社区老年人活力,丽江社区积极引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目前社区内数十位老年志愿者活跃在疫情防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中。“有一份力就发一分光,退休了没事做了,为社会多做点公益事,也是我们的一种快乐。”采访时社区许多老年志愿者说。
“越来越多的热心老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在奉献爱心,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分担了我们社区日常管理中的许多压力。”朱晓敏说。
记者 马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