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祖国东北角,神奇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鬼斧神工地创造出富饶的三江平原,肥沃的黑土地。
在这片大地上,有一条千回百转的绿丝带镶嵌在广袤富饶的三江平原腹地,她就是神奇秀丽的挠力河。这条大河蜿蜒流淌,在滋润着2.4万平方公里黑土地的同时,也孕育出中国最集中连片的淡水沼泽湿地。
2002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年,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周年。20年光阴荏苒,20年艰苦卓绝,20年开拓进取,挠力河保护区人砥砺前行、甘于奉献,用北大荒精神作笔,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谱写出一曲曲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乐章。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伟 摄)
“退”出来的生态蝶变
在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大荒集团胜利农场区段一片郁郁葱葱的湿地里,静静地沉睡着一台小型拖拉机,这台已经生了锈的拖拉机似乎正诉说着农场退耕还湿的历史。
胜利农场区段内有保护区控制面积39万亩,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有耕地1.1万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2014年,农场党委决定将湿地内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湿,宁可每年少收300多万元,也要还湿地碧水蓝天。经过几年的生态自然修复,目前,还湿的耕地已经草木茂盛、百鸟争鸣。
自2014年起,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湿试点准备工作。在国家退耕还湿补助政策支持下,保护区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亿余元,2014年至2021年完成退耕还湿任务15万余亩,使湿地面积超过100万亩以上,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涉及垦区两个分公司、11个农场,一些耕地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就已开垦出来,要想退耕还湿,谈何容易?为此,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了退耕还湿领导小组,制定保护区退耕还湿实施方案,研究解决退耕还湿执行中的重要问题。同时,按照国家及省里相关退耕还湿文件精神,坚持谁破坏、谁修复、属地管理、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类施策、分步实施、全面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湿地修复相关工作。
2009年,七星农场下定决心将保护区内的10多万亩开荒地退耕还湿。2019年草长莺飞之际,当记者随保护区管护人员来到退耕还湿所在地时,这里已是一片泽国。挠力河保护区七星管理站站长韩帮军自豪地说:“过去农场对湿地过度开垦,野生动物几乎看不见了。现在不要说飞禽,就是狐狸、马鹿、狼等走兽也常能见到。这些年,农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湿地面积扩大,改变了小气候不无关系。”
为保证退耕还湿工作顺利进行,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内非法开垦耕地,责令限期退耕;对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合同地”和“计划地”,采取耕地置换或资金补偿等方式退耕还湿;对保护区实验区内的耕地(不含非法开垦耕地)按有关规定管理,根据确定的地块、面积、承包年限,农场停止发包,实地确认,签订退耕还湿合同,限期退耕还湿。
大兴农场区段内控制面积56万亩,由于历史原因,仅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涉及种植户就达400多户,涉及耕地10多万亩,退耕还湿的难度极大。农场第十六管理站一个种植户耕种的600亩耕地需要退耕还湿,为解决生活问题,农场帮助他协调了一块水田地,又帮他找了一份临时工作,让他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在农场和保护区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大兴农场已退耕还湿2.5万亩。“虽然农场每年少收入近千万元,但是保护区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了,农场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我们觉得值!”挠力河保护区大兴管理站站长赵金生真诚地说。
湿地风光(刘立明 摄)
“管”出来的生态乐土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经多方努力,通过多次地调研、讨论、修改,垦区第一部湿地管理条例《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出台,使保护区在湿地保护上做到有法可依。
挠力河保护区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专项检查行动,加大对保护区内违法违规侵占土地活动、开发房地产、探矿采矿、采石挖沙、破坏森林和湿地等人为活动的清查力度。持续加强常态化巡护和监管,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严厉打击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近年来,挠力河保护区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规模专项清查行动,仅2021年就拆除打鱼点14处、放牧点1处,收回捕鱼证件3本。2017年以来,共核查疑似违法违规人类活动点位417处,整改点位48处,拆除建筑(大棚)面积7.2万平方米。
近年来,红卫农场全面停止挠力河保护区内水面发包工作,在保护区湿地范围内禁止一切捕鱼行为。每年农场都组织公安、渔业、保护区管理站等部门联合开展“清网护鱼”行动,使保护区内鱼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农场每年还投入80多万元,组织湿地管护人员50人,沿保护区围堰搭建10个看护点,配备巡护车3台、巡逻船两艘、巡逻摩托车3辆,实行24小时看护。
为更好地加强湿地资源管护和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挠力河保护区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手机终端全方位开展巡护核查,并在红旗岭、七星、胜利、五九七、八五三5个管理站及部分重点区域建立全覆盖视频监控设施平台系统,逐步完善“互联网+保护管理”平台建设,增强区域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测面,提高保护区有效管控能力。
2018年,在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生态司、省生态环境厅生态处的指导下,保护区管理局委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成立了技术组,对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落界,并于当年圆满完成挠力河保护区边界核准工作。
界线明确了,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为加大千鸟湖湿地鸟类保护力度,红旗岭农场于2017年开始在千鸟湖候鸟通道上建立鸟类食源地300亩,种植的水稻采取“浪费式”收割法,为鸟类留下大量的食物。农场通过春秋季粮食投喂,招引各种鸟类3万余只。每年3月中下旬,大量候鸟陆续迁回千鸟湖停歇、安家、繁殖。每年秋季,千鸟湖都成为迁徙过往候鸟的“加油站”。
湿地珍禽-鸿雁(刘立明 摄)
“智”出来的生态家园
盛夏时节,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内白鹭水中嬉戏觅食、通道卡口工作人员往来巡查、水中芦苇随风飘荡……保护区内各处景象,均可通过远程摄像头在600公里以外的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屏幕监视系统一一呈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挠力河保护区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加大设施投入、引进专业人才、与高校和科研院校积极合作,提高科技赋能、创新提智,全面开展“智慧挠力河”建设工作。
自2014年起,保护区以数字化保护区建设为发展目标,借助互联网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在黑龙江省林草局和北大荒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架设了高清远程摄像头,监控覆盖面积达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总面积的70%;建立保护区生态资源大数据库,动态掌握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年度变化;构建“互联网+智慧保护”信息化平台,逐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保护区业务全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保护区管理精细化、高效化和智慧化水平。
在自然保护区饶河管理站内,记者通过监控视屏清晰地看到,保护区内设立的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上,几只小鹳在鹳妈妈的保护下梳理羽毛。目前,已有多个人工招引巢有了“主人”。近年来,保护区通过远程监控系统的布设,对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的上巢情况及繁育行为做到全天候无影响监测,为东方白鹳及其栖息地的恢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候鸟家园(张伟 摄)
保护区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2020年至2021年,保护区工作人员与东北林业大学科研人员共同编制完成了《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区域生态功能恢复监测与评估》报告,此报告为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2014年开始,“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挠力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官方新浪微博账号、“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中国网群公共主页等自媒体账号先后运营,推送分享保护区相关最新资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今年,保护区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努力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积极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生态产品价值作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重要的项目内容目标之一。科学选育千屈菜、黄菀、芦苇和菖蒲等具有药用、观赏和蜜源等经济价值的本土湿地植物,在湿地修复区域内进行1068亩植被人工恢复工作,努力提升修复区域自然教育、湿地科普活动等湿地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和药用、蜜源、造纸等湿地供给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为创建保护区友好型生态农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广鑫 许跃兵 记者 姜斌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