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东部,广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广袤的“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却集中了全国83.7%的沙化土地、67.0%的水土流失区。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启动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开始了一场计划长达73年的环境迎战。
如今,40多年过去,“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持续的生态建设在为中国北方筑起一座“绿色长城”的同时,也为调整当地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2年全国两会隆重召开,黑龙江日报针对我国生态建设新蓝图新目标,聚焦我国改革开放伊始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联合与“三北”工程密切相关省份的省级党报同仁一起,共话这项生态工程给我国北方各地带来的城乡巨变,共同呈现这项造福亿万人民、注定载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册的工程,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贡献和发展意义,共同畅谈各地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经验和成就。
为龙江大粮仓撑起绿色屏障
赵雨森委员。
张家文代表。
黑龙江农田防护林网。
杜尔伯特新店林场万亩樟子松林。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长虹
惊蛰一过,草木萌动,万物生发。在京,是全民瞩目的两会时间;在黑龙江,中西部各市县正在为今年的农田林网筹备新绿。
此时,在大庆市林甸县林草局,工作人员边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生态建设话题,边制定着本县今年的造林苗木进场计划。
林甸,是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建设六期工程实施县。自1978 年我国启动改革开放伊始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后,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产区,是“三北”工程的东部起点、重点实施省份,在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三北”工程建设涵盖全省13个市(地)的113个县(市、区),建设区域总面积4174.18万公顷。
“林不足,土不牢;林不密,水不保;林不茂,粮不丰。”这是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多年来得出的结论。40多年来,黑龙江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巩固修复、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突出重点、规模治理,大力发展混交林和异龄复层林,不断提高农田防护林质量,筑起了近50万公顷的农田防护林网。如今,松嫩平原75%、三江平原6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全省80%以上的农田得到了林带庇护,仅农田防护林对全省三大主栽作物小麦、大豆、玉米的平均增产效应就超过15%,护田增产年增产粮食23.8亿公斤,为推动全省粮食连续稳产增产贡献了责任担当和绿色力量。
造林守住“西北风口” 百姓收获生态红利
此时,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正在谋划着今年的防沙治沙方案。
近两年来,杜尔伯特,这个曾经的严重风沙干旱区,大庆油田的“西北风口”,通过防沙治沙,收获了十分可观的生态红利——
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减少92万亩,粮食平均亩产由5年前的581斤提高到899斤,最高单产1500斤;草原平均产草量由5年前的每亩8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最高单产160公斤;森林覆盖率、村屯绿化率分别达到13.6%、100%,年空气环境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
这些数字和成绩,也令正在京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文深有感触。
张家文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杜尔伯特人。由于多种因素,杜尔伯特生态环境在上世纪末期急剧恶化,一年四季风沙肆虐。多年来实施“三北”工程造林绿化,杜尔伯特完成“西北风口”治沙造林63.6万亩,筑起一道长89.8公里、宽5公里~25公里的绿色屏障。
如今的杜尔伯特草原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盛、土沃粮丰、湖兴鱼肥,“跑风地”“扫碱场”一去不返,“高产田”“绿色银行”“黄花海”“蘑菇屯”梦想成真,百姓持续收获生态红利。“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较“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3.4%、3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6%、42%。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时,张家文代表就提交了《关于修改防沙治沙法的议案》,根据沙区治理实际提出建议,得到议案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此议案作为领衔代表议案,交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审议。
张家文代表说,抓生态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是县域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的有力抓手。黑龙江就是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前进的通道,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 创新科技做大增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部分内容,使正在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深有感触。
赵雨森委员说:“我的研究方向是造林学、林业生态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近些年做的很多工作都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有关。”他强调,林业科研技术创新应用,对“三北”工程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说,近年来黑龙江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这些都离不开林业科技创新应用所做出的努力。在黑龙江造林绿化工作中,突出体现出五个技术的创新应用:一是种业科技创新技术。黑龙江省培育了大批抗逆、速生、遗传稳定的林草种质。二是科学营造林技术。应用高效、环保、经济的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实施森林资源高效培育与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三是林草防灾减灾技术。应用林火预警与扑救技术、病虫鼠害防治技术、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技术等,有效保护“三北”工程区造林成果。四是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技术。重点开展了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沙地植被恢复、退化林修复、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五是数字林草技术。采用林草遥感智能监测、智慧林草大数据管理、数字林草感知和管护工作信息化等技术,构建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运转、“天空地一体”的天然林智能管护网络,对“三北”工程区林草资源消长、土地沙化动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气候变化情况进行准确测定和评估。
作为林业专家,赵雨森委员建议,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继续强化科技和典型示范引领,科学推进重点区域植被恢复。充分利用乡土树种,营造多层次多林龄针阔混交林。有序实施退化林修复,升级存量、做大增量、拓展容量,推进森林抚育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围田造林在龙江 织密绿色防护网
“‘三北’工程在黑龙江的重点,是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以‘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为主要目标,坚持突出重点、规模治理,充分发挥防护林防风固沙、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等多重防护效能,有效促进农作物增产。”黑龙江省“三北”林业建设服务站副站长高振寰接受记者采访时,以黑龙江中西部几个县为例,展示了“三北”工程给龙江大粮仓带来的发展成效。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北”工程开工后,这个县走上了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大规模开展农防林、护路林、护村林的“三林”建设。全县划分为4个生态农业建设类型区,确定为 32个小流域150个生态小区,实施以“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植树造林、治沟治坡为主旋律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如今,与20世纪70年代初相比,拜泉县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 土壤径流减少77%;风速降低38%,连续22年未出现“风剥地”现象。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粮食总产连续 18年突破10亿斤大关。近5年来,全县粮食总产连年达20亿斤以上,实现稳步增长。
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是全国30个精准治沙重点县之一,由于时常遭受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了耕地地力严重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多年来,泰来县在失败中一次次探索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上植树造林经验,利用针阔叶混交、乔灌草结合法、针刺式压力注水法、保水扦插法、封闭式管理等方法,探索出“半干旱沙区低密度造林模式”,取得一定经验和效果。据了解,近两年,泰来县以这种模式营造防风固沙林3000亩。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泰来县“三北”六期工程规划中,计划每年递增推广至5000亩。
高振寰说,目前,黑龙江按照国家三北局要求开展退化林修复工作,针对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林带不整、缺苗断空,以及国有林场林缘带农林交错、人畜损坏的残破林相等问题,利用红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以及柠条、沙棘等灌木经济树种,采取封山育林、林冠下更新造林、补植补造等修复方式,以发展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和生态经济林为目标,对退化防护林进行修复。截至2021年,共完成退化林修复建设任务42.11万亩,有效提升了防护林整体林分质量、防护效能和经济效益。
让绿色成为陇原大地深厚底色
马全林委员。
静宁县“三北”工程营建的经济林已硕果累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春日的陇原大地,绿色从东至西渐次晕染着山峦沟壑,黄土地上的人们又迎来一年好光景。
从高空俯瞰,一道“绿色城墙”东起陇东原上,西至河西走廊,守护着陇原大地。
这一抹绿色,正是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
防风固沙的“绿色传奇”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武威市民勤县城西南20多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上,如今成片的沙枣、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织在一起,顽强地抵抗着百米外的沙丘。
“这些年,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我省生态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洁、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对此深有感触。
“防沙治沙是甘肃生态建设的重点。”马全林介绍,如今甘肃已在河西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了长达1200公里、面积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逐步形成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沙漠边缘防护林体系,对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河西走廊绿洲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全林说,“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林地面积有较大增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超过10万公顷。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甘肃人民“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
科学绿化的探索实践
“三北”工程带给甘肃的变化,不止在河西:
——位于黄河上游的甘南州玛曲县重点地区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一度被风沙吞噬的黑河、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分别形成40平方公里、106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域或湿地;
——水土流失严重的陇东黄土高原,如今绿荫遍野,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马全林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这些年甘肃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甘肃在民勤、敦煌等地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实验基地和示范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建成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中心等重点科研基地。
1974年建立的民勤沙生植物园,长期以来持续开展固沙植物引种驯化工作,为不同生态区域防沙治沙筛选出众多优良的固沙植物,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国家种质资源库。
未来可期的“绿色梦想”
“三北”工程在改变大河大山地貌的同时,建设区内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发生着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陇原儿女享受到了绿色带来的生态福利。
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纵深推进,甘肃已经建成以农田林网为主的百万亩农田防护林,创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走生态改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新农村。
“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还是群众受益。”甘肃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林业科技部门积极推广,在全省范围内引进苹果、核桃、花椒等优良林果,逐步建成陇东苹果、河西走廊葡萄、沿黄灌区枸杞及油用牡丹、文冠果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基地。
甘肃不仅在特色林果产业上下功夫,还依托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尝试培育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业态,以林业多功能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全域旅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真正实现了“国家有投资、生态得修复、农民有收益”。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
2021年,甘肃省林草主管部门认真对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全省“三北”地区开展退化林草修复调查工作,依据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和“国土三调”成果,摸清全省退化林草底数、分布情况、退化成因及退化程度,首次建立了“三北”工程退化林草数据库和图形库,为精准修复改造退化林草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起点,“三北”工程带给甘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愈加明显。广袤的陇原大地上,绿色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青海 “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夏吾卓玛代表。
海北州海晏县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典型。
□青海日报记者 乔欣 张晓英
“我来自青海省,我们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华北、东北等兄弟省份一起,承担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任。深知责任之重、任务之艰巨!”青海省全国人大代表夏吾卓玛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多年来,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抓得紧抓得实抓得细,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还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的重任,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作为一名青海人,我深感自豪。”
青海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涉及31个县(市),建设区面积3710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4%。“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内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整体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治沙产业得到了较好发展。
沙化、荒漠化面积双缩减,沙化程度持续逆转。2019年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与2014年国家公布的第五次监测数据相比,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63万公顷、年均减少2.13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8万公顷,年均减少1.76万公顷。全省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呈现出“双下降”态势。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扩展至缩减的跨越式转变。
控制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减轻。青海“三北”工程共营造水土保持林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5486平方公里,占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0%以上。工程区内土壤侵蚀模数已由1978年的5000~700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3000吨/平方公里。经过治理的丘陵山区基本达到洪水不下山、泥流不出沟、暴雨不成灾、粮食不减产。每年可减少8230万吨泥沙流入江河,减少了泥沙对下游河道、水库的淤积,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
增绿增水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共完成人工造林88.95万公顷,封山育林104.06万公顷。全省“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47%提高到目前的6.3%,增加了3.83个百分点。全省“三北”地区林地总面积达到1102.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1977年的1547.1立方米增加到3057万立方米。
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南北山,自1989年至2014年涵养水源由114万立方米/年增加到1011万立方米;年固碳量由787吨/年增加到14463吨/年。全市年均降雨量由上世纪90年代的37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以上。“三北”工程区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晚、早霜期提前和推迟10天左右,延长了作物生长期。
庇护农田草场,促进了农牧业发展。青海省“三北”地区年均完成“四旁”植树1000万株左右,其中农田林网植树500万株。目前全区农田林网保存1.2亿株,折合造林面积50万亩,防护农田201万亩。
青海省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据测算,“三北”工程区年均粮食增产总量1.67万吨。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后,治理速度加快,标准提高,境内的十几个绿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农田70多万亩,全州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亩均单产由原来的118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多公斤,昔日的荒漠不毛之地变成了重要的粮食基地。
大力发展沙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近年来,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河湟杂果、南部藏茶”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截至2020年底,青海全省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4.8万亩,其中黑果枸杞种植面积8.87万亩。认定有机枸杞种植面积18万亩,已通过有机枸杞产品认证基地面积近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省区。
正如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所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青海省愿与其他兄弟省份一道,勇担重任,勠力同心,为“三北”工程建设再添“青海动力”!
河北吸引更多社会 力量参与造林
2021年8月17日,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林业建设工程,造林队员在栽植樟子松苗。
方金华代表。
□河北日报记者 曹智
“希望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中,有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更高质量造林绿化,也希望各地加大培训力度,让‘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造林绿化更加科学高效。”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方金华说。
2002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实施,廊坊进入实施范围。方金华代表清楚地记得,2002年至2003年8月,廊坊市植树造林120万亩,相当于该市2002年以前10年间造林面积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120万亩的造林面积中,民营造林占到了95%。
由于廊坊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8月,“三北”地区民营林建设现场会在廊坊召开。以“创新经营机制、实施产业带动”为主要内容的民营林建设廊坊经验传播到“三北”地区。此后,廊坊市造林绿化的脚步从未停歇。
方金华代表介绍,近年来,廊坊市在吸引社会资本造林方面仍走在前头。该市明确扶持政策,有效破解了造林主体动力不足的瓶颈。
廊坊市按照“谁造林、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创新14种造林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至2021年共撬动社会资金100多亿元,发动400多家企业、大户(500亩以上)主动参与造林,企业、大户造林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廊坊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拓宽造林绿化空间,有效解决土地制约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廊坊市2018年以来采用政府、公司、企业和大户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60多万亩,为规模化开展工程建设提供了土地保障。
方金华代表表示,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全省林草部门应全力支持耕地保护战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平原地区开展时,各地要注意创新农区林网建设新模式,拓展平原地区造林绿化空间。”
去年,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政策,河北省林草部门还对11个承担“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的平原县进行了督导,各级林草部门一起探讨利用闲散废弃地、村屯周围、林网林带造林新模式。同时,河北省还专门印发《关于科学推进村庄绿化工作的通知》,支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先进经验模式,科学开展村庄绿化美化。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基础上,在‘三北’工程中,各地应进一步创新造林利益联结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造林。”方金华代表建议,各地相关部门还要指导社会力量做好造林绿化树种选择工作,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绿化方式也要科学选择。方金华代表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人工治理要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坚持飞、封、造并举,实现乔、灌、草结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希望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科学绿化精神,更多举办工程造林管理技术培训班,有效提高造林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能,让‘三北’防护林更加茁壮和美丽。”方金华代表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及四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