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龙江新闻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联合吉林、安徽、河南三家省级党报策划推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议乡村振兴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如何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如何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巩固脱贫稳势头提后劲?如何扎实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也是百姓关心的热点。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联合吉林日报、安徽日报、河南日报,同步推出大型主题策划报道,分别邀请四个农业大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畅所欲言,共同描绘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美好蓝图。

    黑龙江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访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黑龙江省委主委赵雨森


    赵雨森委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兴十四村村貌。资料片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静 郭铭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虽然针对的空间区域不同,但二者发展的内在机理高度一致且相互契合。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黑龙江省委主委赵雨森认为,城乡关系的调适和发展,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政策调整的导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工农城乡关系新格局,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

    赵雨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及两者的协同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包括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能力有限;中小城市产业基础薄弱,对乡村带动能力较弱;地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乡村水平较低;技术性人才短缺与低技能劳动力剩余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此,赵雨森建议,要精心打造城乡要素互动交流的新格局,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认真把握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就业的新空间,努力激发城市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新动力。

    赵雨森表示,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城乡发展新格局,要从城乡融合的视角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要完善城乡产业合作的相关保护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可持续政策,强化城乡共享的人才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法律法规,畅通城乡要素互动交流渠道。加快补齐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短板,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升标准化学校建设水平,着力补齐农村教育短板。

    赵雨森提出,需认真把握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的新机遇,打造多业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企业集群效应。同时,根据劳动力自身条件,有效融合农业、生态、旅游等资源带动农村劳动力差异性就业。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增强劳动力在农业农村的内向型就业。积极拓展外向型就业,差异性地向大中小城市分层次的转移,达到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发展。

    如何激发城市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新动力?赵雨森认为,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城市农民工需求的变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向技术性岗位转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按照企业所需求的技术岗位开展分类与分层的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对与企业签约的技术岗位农民工免学费,由政府支付给职业学院培训补贴。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与工资待遇的联动性,通过培训学习,鉴定专业技术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体现职业技术培训与增加工资收入的正向关系,激发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


    安徽 让乡村游留住“乡土味”

    访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安徽省委主委李修松




    □安徽日报记者 李浩 张岳

    “乡土文化是乡村文明之根,是打造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必须善加利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土味”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

    李修松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利用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取得不少经验和成效,但还存在利用不当、利用不够、利用不特、利用不活等问题。一些地方对乡土文化底细不清,价值不明,乃至定位不准,重点不突出,缺乏高水平策划与规划。

    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乡土味”。李修松建议,用足乡土文化,尽可能创新利用、分层利用、叠加利用、多维利用,开展文化旅游,研发文创产品,发展相关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例如:保护并活态利用好不同风貌的传统村落及乡土文物、非遗、民俗、红色文化及名人资源,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开辟农趣体验园,让家长带着孩子体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利用乡土文化有益成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助力倡导良好家风,创建文明村社,重塑乡村道德体系,促进新农村新文化的培育与养成。

    “部分乡土文化中还存在落后陈旧甚至封建糟粕,与乡村振兴中构建现代文明不相符合,必须批判继承,合理利用。”李修松表示,对于乡土文化中值得传承弘扬的成分,要大力度创新利用;对于虽然落后但仍有利用价值的成分,可以通过适当改造,赋予新的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对于虽然有局限但不乏价值的成分,应适当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现代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创新性发展。

    “要抓住乡土文化特色,通过创新,做优人无我有的乡村旅游。”李修松说,可以结合科技手段,将乡土文化中的优秀重要部分转化成高水平、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或场景,创造特色;将乡土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化与周边山水田园的美化优化构成完美的组合,形成特色;利用乡土文化结合当地其他相关资源发展新产业,衍生新业态,构建特色;巧用乡土各色资源,打造各类特色民宿,开展多样态旅游活动,并结合定制旅游、预约旅游等创新,实现优质服务,彰显特色。

    李修松还建议,在旅游开发中增强体验与互动,变静态为动态、平面为立体、消费者被动受教为主动参与。开展不同人群喜爱的多种趣味旅游活动,衍生出活力四射的各种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旅游需求;运用科技手段,让游人(特别是孩子)在历史情境之中历险猎奇,感同身受。利用VR、AR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旅游,让游人身入其境感动受教。还可通过发展智慧旅游,使乡村旅游真正活起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吉林 为黑土地加“油” 为乡村振兴助力

    访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永生村党总支书记王艳凤




    □吉林日报记者 曹梦南

    “土地是‘三农’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使用好保护好黑土地是东北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也是全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榆树市永生村党总支书记王艳凤认为,保护好黑土地是提升东北地区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根本保障。

    王艳凤说,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稀有的土壤资源,是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监测数据显示,近60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50%。黑土地保护刻不容缓。

    吉林黑土地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区”之一。王艳凤说,近年来,吉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出浑身解数,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给黑土地“加油”,让黑土地“歇口气”,并颁布实施了《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并连续举办了五届“梨树黑土地论坛”。

    王艳凤认为,保护黑土地,必须在规划、投入、监管、总量和机制建设等方面下深功夫,才能全方位地提升黑土地质量和数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立规划,强结合,保护黑土资源。黑土地保护作为核心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把黑土地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密切结合起来,把黑土地保护落实到乡村振兴具体行动中去,全方位保护黑土资源。

    增投入,推农技,提高黑土地质量。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各级有关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依靠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深翻、堆沤农家肥、测土配方施肥等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全力保护黑土地。

    严监管,全减量,推动绿色发展。全面实施清洁土壤行动计划,集中专项整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养殖业污染减量,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推动黑土地绿色种植或有机转化、黑土资源与生态价值显化。

    控总量,提强度,减少土地占用。强化城乡建设用地刚性约束,遏制过度占用耕地;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提高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

    建机制,重宣传,形成保护合力。农民是保护黑土地的主体,县乡村三级组织机构要时刻牢记保护黑土地之重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等手段宣传保护黑土地的重大意义,用政策调动广大农户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

    为黑土地加“油”,为乡村振兴助力。王艳凤说,黑土地保护久久为功。守护住、守护好黑土地是当前我们的责任使命,只有持续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把黑土地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东北黑土区才能不断续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河南 聚焦人才培育 助力乡村振兴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




    □河南日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作为一名农民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对乡村人才问题十分关注。之前,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关于加大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力度的建议》,今年再次围绕乡村人才问题提出了《推行“帮带制”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建议,希望增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裴春亮建议,应加快构建“三农”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整合人社、劳动、农村农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实施精准培训,确保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真正实现“培训一个人,富裕一个家,带动一大片”的目标。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建立专门人才储备机制,“就地取才”培养储备一大批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努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业务技能精、纪律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产业工人。

    去年3月,作为中组部在全国确定的试点市之一,河南省新乡市全面启动乡村干部“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安排新乡先进群体英模人物、乡村党组织书记、高校院所专家等,采用“一带一”“一带多”等方式,向年轻干部传授农村工作思路经验,协调解决发展难题。

    2020年底,23岁的选调生苏杭被派往裴寨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一年多来的村级事务管理工作中,小到一个标语的放置位置,大到村里谋划项目,裴春亮结合具体事情给他说思路、说方法,并让他全面参与村里工作。苏杭跟着学、照着做,从一名大学生快速成长为乡村干部。

    “这种组建帮带导师‘蓄水池’,通过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等方式,为乡村振兴传经送宝、强基赋能的方式,有利于帮助乡村破除发展人才‘瓶颈’。”裴春亮建议大力推广这种智力帮扶模式,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向乡村聚集。此外,还可积极探索推行“多导师帮带”模式,增派专家教授对乡村干部进行帮带,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持,让年轻干部很快融入基层。同时,全面建立传帮带工作档案和帮带对象成长档案,搭建市县乡三级“薪火课堂”,建立周学、月谈、季结制度,实施帮带双方互评、群众测评、年终评议,以案说法传,深入一线帮,具体事务带,带动帮带对象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处理大事要事、急事难事中接受锻炼、丰富阅历、增长经验。

    裴春亮还建议中央出台《乡村振兴人才选育培养计划》,从政策、财力、智力、人力等方面系统规划,阶梯式培养,分批、分段实施,请进来指导、送出去培训,打造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乡村贡献才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打造农村人才实践培训基地,搭建农村创业致富平台,激发乡村人才发挥最大潜能。通过政治激励、报酬待遇、创业支持、表彰奖励等措施,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吸引外部人才流入,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