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狄婕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迪
滔滔黑龙江水,两岸郁郁葱葱。8月17日,中俄两国首座跨江铁路大桥——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实现铺轨贯通。气势恢宏的大桥将中俄两岸紧密相连,这里将成为两国友谊升华的新起点,龙江踏着开放、发展的步伐,再出发。
站在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上,脚下能看到轨距宽窄不同的四条钢轨,这就是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的钢桁梁上铺设四线套轨无砟轨道板。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工程管理部部长吴超介绍,在大桥设计阶段,中俄双方工程技术人员对两国桥梁、轨道设计标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在这种轨道结构特点是在轨道板上设置四排承轨槽,其中两排承轨槽安装中国轨距1435毫米的钢轨,另外两排安装俄罗斯轨距1520毫米的钢轨,这种结构能够同时满足两国不同轨距的要求。
因为四线套轨无砟轨道板的安装是世界首例,所有工序都无从借鉴,所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施工上都遇到了诸多难题。“在钢桁梁上铺设轨道板,由于钢材热胀冷缩的特性明显,对轨道板铺设的精度影响较大,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我们在大桥上布设CPⅢ测量控制网,在同一固定温度环境下进行测量作业,来避免钢梁热胀冷缩的变形对轨道板铺设精度的影响,以此控制无砟轨道板铺设的精度要求,使铺设完成的无砟轨道满足验收要求。”吴超说。
因为我省地域的特殊性,经常要面临极度严寒的恶劣天气,中俄大桥的施工工期很紧张。为了保证正常施工,建设者们在混凝土的制造、运输、灌注工作中做了很多保温措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2标段总工程师李化超说,我们修建全封闭的拌合站、对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进行加热,运输过程中采用棉被以及其他加热措施进行包裹加热,保证混凝土温度。冬季施工,建设者们即使穿着几层的棉袄,但一会儿不动身体就僵硬了,夏季蚊虫叮咬更是十分常见,可以说大桥的建设,不仅是对施工技术的考验,也是对建设者意志的挑战。从2014年4月就参与大桥建设的李化超,见证了大桥的从无到有,在恶劣的自然条件考验下,他们采取了很多技术去攻克,也获得了很多国家发明专利。
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的建立,不仅新增一条我国对俄铁路运输通道,还将开辟一条西通欧洲的全新欧亚联运大通道。建成通车后,黑龙江经同江至莫斯科的铁路运距较绥芬河口岸缩短809公里,节省运输时间10小时。
同江市中林投资有限公司主营外贸业务,2017年落户同江,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地理优势和这座中俄铁路大桥。公司经理杜野君告诉记者,公司从俄罗斯进口原木和煤矿,现在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中俄铁路大桥开通之后,公司计划进行业务拓展,产品会覆盖到矿石、海产品、粮食、硫磺等方面。“我们现在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到同江走水运需要3到4天的时间,大桥开通之后,只需要4到5小时,不仅时间效率更高了,还能减少运费,节省开支。而且水运有局限,只能运输到口岸,铁路可以到达国内腹地,我们非常期待。”杜野君说。
同江市商务和口岸局副局长李恩国说,大桥对我省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改变了对俄贸易运输通道的格局。过去我省基本要从绥芬河、满洲里出境,大桥的建成增加了新的运输通道,未来铁矿粉、木材、煤炭、化工产品、粮食等货物的运输都可以通过同江。同江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提早谋划了“大桥经济”,一些跟国际运输有关的企业已纷纷落户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