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孙铭阳 摄/本报记者 张春雷
万人蹦迪、氛围感拉满……这个冬天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霸屏网络,吸引了无数游客来冰雪王国打卡、游玩。在这场世界顶级的冰雪盛宴背后,有一群建设者们默默付出,在寒冷冬日里上演了一幅大干特干、热火朝天的奋斗图景。2024年伊始,记者采访了一森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森生态”)的工作人员,去探寻和冰雪大世界建设有关的故事。
游客在穿越城堡处拍照打卡。
砌冰是个技术活儿
进入冰雪大世界园区,就被眼前各种冰景美得挪不开眼。在穿越城堡区域拾级而上,眺望整个园区,那一刻仿佛每个站在这里的游客都化身为《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公主。
“我们一森生态此次负责园区内穿越城堡(南)、单冰比赛和浪漫喷泉三处冰景的搭建,总用冰量4500立方米。其中穿越城堡(南)的主塔高22.5米,城堡包含一些‘门窗’结构的搭建。”冰雪大世界第九标段项目经理程向前说,施工时立面的凹槽如果采用贴冰工艺就会比较危险,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整块冰砌筑,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雕琢。
拱形建筑在冰建中称之为“冰碹”,程向前说:“在我们施工期间,有几天的温度是零上的,甚至有一天连续十六小时温度达到零度以上,这就会导致施工中的冰建出现冰缝,冰碹就是其中最容易出现冰缝的地方,弧形结构和风的双重因素,导致冰碹的缝隙比较明显,为保证冰建质量优质,我们只能扒掉重建。”
单冰比赛部分由双面净墙和8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塔组成,每个塔高11.4米。“双面净冰墙面对工艺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程向前说,整个标段从2023年11月20日进场准备,除去中间的“高温天气”,最终用时17天,圆满完成冰建任务,确保冰雪大世界如期开园。
因为工期较往年压缩了一周的时间,所有工人们的作业强度很高。每天早4点开始领冰,两班倒作业,一直到凌晨时分,园区内都是一派灯火通明的施工景象。回忆整个施工过程,程向前说,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24小时不间断驻扎施工一线,高峰时期一个标段就有400多人在场作业,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进行冰雪建设,午餐还未吃完饭菜就已经凉透,工人们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夜。
利用3D建模、无人机航拍施工
经过检验的合格冰体从被运入园区,到最终建成冰建景观,中间要经过一系列操作,用到的工具包括油锯、刨刃、冰铲、冰镩等20多种。一森生态工程建设事业部副总经理康凯介绍,油锯工要根据设计图纸,将冰体进行切割,切割好的冰块按需要整齐码放并浇水,使它们“粘”在一起。当冰建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用到吊车和脚手架。在冰建搭建完毕后,雕刻师傅们用工具对冰雕进行精修,对外侧冰溜进行清理,这就是所说的“洗墙”;之后,撤离脚手架,就完成了冰建景观的建设。
“我们在传统施工模式基础上跨越式将3D建模、无人机航拍等嵌入施工体系,打造‘可视+可控+可量’新兴项目管理模式,项目达到施工过程随变随更,全方位、立体化将图纸模块化落实到位。”康凯说,效果立竿见影,极大提高安全系数、施工进度和质量把控能力。
哈尔滨成为今冬旅游最热城市,冰雪大世界作为哈尔滨冰雪金名片备受瞩目,作为冰雪童话的建设者之一,康凯和程向前都十分激动,他们说,游客对冰雪大世界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辛苦和努力都没有白费,我们为家乡的振兴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有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到冰雪大世界,感受独特冰雪魅力,共享这场冰雪盛宴。
本届冰雪大世界是一森生态第二次参与建设,“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弥补了冬季施工空白期,也开拓了全新的市场,打开了新的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打造冰雪产业,拓展‘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大力推行‘数字化工地’,并鼓励尝试引入AI技术,打造一森独特品牌‘智慧+’工业板块,为东北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康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