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冬闲时节“笤帚村”里生产忙

    小笤帚扎成兴村富民大产业

    从哈尔滨出发,车程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阿城区舍利街道新合村,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笤帚村”。

    一路上,总能遇到满载的货车。那些拉着成捆成捆黄里泛红糜子头的,多半是驶向村里;而那些拉着码得一垛垛齐刷刷笤帚的,则是从村里发往全国各地。

    走进新合村,街道上鲜有人溜达,人们都集中在各个笤帚扎制车间。随便走进一个车间,就会看到七八个村民各居一隅,双脚蹬着线,双手拿着笤帚糜子东缠西绕,几分钟就扎出来一把笤帚。用刀削掉多余的秸秆,回手再把笤帚头简单地“刷”齐,一把漂亮整齐的笤帚就做好了。

    “这里的工人一般早晨5点多就开始干活,还有更早的3点多醒了就来,下午3点来钟就都收工回家吃饭去了。”笤帚加工厂总经理张波介绍,“一人一天能编200来把,能赚一百七八十元钱。而且,春种和秋收都不耽误,比出门打工强。还有的村民连种带加工,一年四季不闲着,收入更是可观。”

    扎好的笤帚齐齐整整

    好品种为产业发展强基

    今年50岁的张波经理告诉我们,从打他记事儿起,村里就有人种笤帚糜子扎笤帚,只是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这多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下简称省农科院)专家培育出来的“小矮人”。

    “小矮人”是村民们对龙帚2号帚用高粱的爱称,这是省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帚用高粱杂交新品种,产量高、耐密植、抗倒伏,抗病性强,该品种填补了我国无帚用高粱杂交品种的空白,不但满足了产业发展需求,而且种植效益接近翻倍,深受农民欢迎。因为它与传统种植的帚用高粱相比,植株矮小,所以人们就叫它“小矮人”。

    “帚用高粱也称为笤帚糜子,是栽培高粱的一个特殊类型,龙帚2号是我们历经十几年研究才选育成功的,经过多年全国各地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得到了种植户的充分认可。”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焦少杰研究员介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种植帚用高粱并制作笤帚,我国除了我省外,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等地均有种植。利用笤帚糜子轧制的笤帚属于植物类可再生产品,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静电,因而在日常生活及冶金、钢铁等粉尘多的行业中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我国手工艺人还利用茎秆和穗加工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

    省农科院作物资源所副所长,省杂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岗位专家姜艳喜研究员认为,种植帚用高粱、加工笤帚制品,对旱作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它抗旱性强,适合瘠薄及干旱地区种植,是农民增收保收的理想作物;它加工利用的部位主要是糜子,不需要籽粒达到成熟期便可以使用,逢灾年补种、改种都可以获得一定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作物;它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耐盐碱、耐瘠薄,适宜范围广;原料糜子和加工笤帚制品,销售市场范围大,国内外均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姜艳喜介绍,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农业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支撑项目,帚用高粱品种示范推广产业化应用在我省多地铺开。除了阿城,在齐齐哈尔市的克东县、龙江县、拜泉县,绥化市的青冈县、明水县等地都有种糜子扎笤帚的农户,还有的地方建成脱贫车间,带动脱贫户致富。

    大面积种植的龙帚2号(受访者提供)

    好传承为产业发展塑形

    “我们村扎笤帚的技艺传承了几十年,有生产队的时候我爸他们就做笤帚,我就是跟我爸学的。”作为“老手艺人”,张波从十几岁就开始扎笤帚,采访中他拿出一本皱皱巴巴的杂志,尽管封皮已经撕掉了,但是关于他这个“笤帚大王”的报道《小笤帚扫出大市场》依旧特别清晰。文中说,张波的父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曾被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过。子承父业的张波这几年笤帚产业越做越大,已没时间窝在家里扎笤帚,多半时间行走在内蒙古、贵州等地采购原料,拉回村里由村民扎成笤帚后,再卖到新疆、西藏、甘肃、陕西、江苏等地。

    “村里有60多人在我这里就业,其中好多是老两口一起来的,全村像我这样的小加工厂有十几家,所以村里根本没有闲人。”张波说。

    张波在介绍情况

    离张波所在的屯子不远,就是民合村黄土岗子屯,56岁的张志明也开了个笤帚加工厂,和张波不同的是,他是种、产、销一条龙。我们赶到的时候,他老伴还在院子里打扫,“到今天为止,我们才把最后一捆糜子打完叶鞘。”“我们一年到头也就歇过年那几天,过了年就又开始忙备耕了。”

    57岁的朱秀艳一直在张志明的加工厂里做工,她一边麻利地绑着笤帚,一边跟记者聊天,“扎笤帚扎了30多年了,一年能干10个月吧。到这个屯不用学,看都看会了。这个屯子里的老人,没有不会的。”

    记者看到,张志明加工的笤帚特别板正,“我们小门小户的必须做的品质要更好,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

    张志明在检查笤帚质量

    好效益为产业发展助力

    张志明已经种了8年的龙帚2号,今年种了300亩地,他算了笔账,糜子籽粒一亩能收700多斤,就按照最低0.9元/斤算,大约能卖630元;一亩地产的糜子能扎450把笤帚,一般6.5元~7元左右一把,就算收入3000元,整体收入差不多3600元,去掉各种成本,保守算一亩地也能赚1400元。

    “克东县有个农民,每年都种点龙帚2号,收完了就自己扎笤帚卖,这10来年供家里3个孩子读完了大学。”姜艳喜感慨地说,“看到自己的品种能够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真的挺高兴的。”

    “我现在扎笤帚的模式是托管模式,原材料什么的都是我的,扎完了笤帚我回收,一天产量在5000多把。”张波说,“我的原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巴林左旗种的大部分都是咱们省农科院的品种。运回来运费一斤就0.3元左右,如果这些原材料都能就地解决,不但节约了成本,也能增加农民收益。”

    姜艳喜告诉记者,去巴林左旗进糜子是因为那边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我们当地生产的原料满足不了加工需求。就像张波,一年需要大约60万斤原料,就按照一亩地产300斤计算,也需要种2000多亩地的糜子。”

    张波对做大这个产业充满期待,“我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我们这个产业发展助助力,比如牵头建立笤帚种植加工基地,改变目前的散户经营模式,大家一起,懂种地的就管种地,会加工的就搞产品研发,善于销售的就跑市场。从种植开始,统一规划地块、统一使用农机、统一购买种肥、统一种植模式;经营上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大家形成合力,不但有助于打造品牌,还能在市场上有话语权和定价权,有助于黑龙江省帚用高粱产业发展壮大。”

    记者 周静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