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本报记者 李民峰
“我村没有你们说的2866亩资源,是不是自然资源局划界面积不准,把我们村面积整大了?”面对纪检工作组的询问,村干部说出自己的疑惑。这是2022年9月初开始的肇源县“三资回头看”工作中,县纪委监委工作组在清查核对村资源底数时,一名村干部说道。
“多年来,村内资源具体底数不清,县里对农村资源情况掌握不够精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次就是要以‘三资回头看’工作为契机,彻底摸清村内‘三资’底数,这将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实事好事,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落实好。”一名工作组工作人员说。
本次清查工作共设立了由县委四位处级领导带队的四个工作组,成员均为纪委工作人员,之前未开展过类似本次这样细致详实的数据清查工作。面对全县135个行政村庞大繁杂多样的资源状况,从哪入手、如何高效开展,真是让大家犯起了难。
工作组成员集体商讨方案,与自然资源局、林草局等部门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又咨询对农村工作熟悉的相关部门人员,各部门多方联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最终形成了本次资产、资源、资金的清查工作方案。
然而,清查工作的进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清查民意乡土地资源时,工作组发现该村土地资源面积,与肇源县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村级划界面积图》中所显示的面积,竟有2866亩的误差。
据了解,村内有专门的清查人员,在他们所掌握的数据中,一直没有这2866亩资源的登记记录;甚至,村里还找来了熟悉村内具体情况的老干部,众人回忆讨论后,仍未能找到这2866亩土地。
面对这始料未及的状况,工作组有些迷茫。“无论什么原因产生这个情况,务必核查清楚,把所有资源现状展示出来。”
工作组先是向肇源县自然资源局询问是否会出现划界错误问题,又与肇源县林草局及肇源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咨询,最后对照该村公共用地面积及已发包土地等多方信息,最终得到结论——问题还是出在村里。
“本次工作涉及到的是百姓切身利益,一定要做好群众工作,注意方式方法,确保工作平稳推进。”相关负责人嘱咐道,并建议工作组展开实地“踏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工作做到实处。
随后协调国土局选派调查监测股业务骨干对照该村的划界图,协助工作组逐块查找,逐一排除,最终找到了这“无人问津”的三块资源:一块荒山,一块废弃草原,一块闲置盐碱地,合计约2866亩,数据吻合。
确定资源位置后,工作组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土地,逐地排查。
为了解清查出荒山的确切情况,工作组爬上山顶,掌握了荒山全貌。为了核实废弃草原的面积、位置、现状等情况,工作组成员先驾车至资源外围的湿地,再转由摩托车驶过湿地,经过三、四里无道路的荒地终于到达目的地。
工作组为此三处土地资源拍摄经纬度照片,以村为单位形成了《村级资源清查档案》。最终,这“消失”的2866亩资源在工作组和村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展现“真容”。
2866亩资源“水落石出”,村干部心悦诚服:“如果没有这次清查,我们自己都不了解村里有这些资源,纪委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清查结束以后,我们立马研究把资源变成钱。”甚至,当场有人提出愿意承包其中的五百亩土地。
对此,工作组提出建议:希望村集体积极作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合理利用土地,避免造成集体土地资源的浪费,挽回经济损失,乡镇纪委要对这项工作的后续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
通过此次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彻底兜清底数,将未掌握、未利用资源登记造册,不仅能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也将对全县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