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土地“增肥”农民增收
    冰城深1度丨看玉米秸秆还田“哈尔滨实践”

    玉米收割。

    秸秆还田地块玉米作物根系发达。

    玉米品质好。

    农民喜获丰收。

    □文/摄 本报记者 史志强

    正值玉米收获季,农民在收获金灿灿玉米的同时,大量秸秆“横空出世”,秸秆如何还田再一次引发关注。近日,记者走进部分玉米种植村屯,探访秸秆还田路径。

    20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市道外区永源镇,走进哈尔滨市农科院培训基地——哈尔滨市春雨专业种植合作社。

    合作社理事长李春雨介绍说,合作社今年托管土地4.7万亩,专种玉米,耕种的玉米地以永源镇为核心,辐射阿城、宾县等地乡镇村屯,涉及千余农户的土地。从2019年开始,李春雨不断引进设备,学习新技术,带领合作社积极探索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近年来其托管种植地块,成为哈市农科院培训农民学习黑土地保护的“田间课堂”,一批批农民学员来此观摩学习秸秆还田、黑土地保护等农业技术。

    秸秆还田难不难?“实现秸秆还田,主要依靠新技术、新机械。”李春雨这样说。据介绍,当前该合作社开展秸秆还田主要运用归行机归行、免耕机与深松机配合、大型机械深整地、揉碎机揉碎秸秆四种模式。

    在永源镇南岗村,玉米作物一片丰收景象。记者跟随李春雨来到一处玉米地,这里是采用归行机处理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据了解,今年春季时,合作社农机手驾驶归行机械,将该地块玉米叶等归成一行,然后在一侧种植玉米,归行的玉米秸秆等物质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腐蚀与土地融为一体。“这种模式能保墒抗旱,同时玉米作物根系发达,能抗台风侵袭。”李雨春说,这种模式也适合土地规模小的农户。记者看到,这里玉米作物根系十分粗壮、深深植入土地中,李春雨演示晃动秸秆,秸秆没有出现松动。

    而附近常规种植的地块,玉米作物根系明显单薄。秸秆还田,既可提升土壤肥力,还能增加农户的收益。南岗村村民孟繁伟正在收获自己的100亩玉米作物。他对记者说:“我的地让春雨合作社托管已经7年了,今年合作社采用新型免耕机一次性播种施肥,等苗长出后,合作社又用深松机在苗两侧松地,实现秸秆还田,土地肥力足,还抗旱,产量提高不少,今年亩产能达到2000斤。”

    据李春雨介绍,2021年,合作社引进5台新型免耕播种机,开始尝试秸秆全量还田覆盖,采用免耕播种加深松技术,当年春旱严重,使用免耕机播种加深松机松地模式的地块玉米保全苗,获得了丰收。实践证明,免耕机播种对土壤破坏力小,保护了土地环境,有效减少风蚀水蚀,保护了黑土地。结合深松整地,打破土壤犁底层,提高土壤通透能力,从而减少灌溉和施肥量,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目前该合作社已拥有免耕播种机68台、深松机63台,积极推广两种机械结合的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今年,李春雨托管地块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斤,比常规种植地块亩增产200斤。在李春雨的带动下,周边乡镇已应用免耕播种技术达50多万亩。

    今秋新秸秆出来了,新一轮生产也开始谋划。在一处刚刚结束收获的地块,收割机械打碎的玉米秸秆厚厚地覆盖在地面。“这样的地块也可以采用揉碎机将这些秸秆揉成细丝,实现还田,增加土壤通透性。”李春雨俯下身一边查看一边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型机械深翻整地模式,多是整村屯统一整地采用的秸秆还田模式,通过大型机械将秸秆直接翻到地下30公分左右,为保护土地肥力,一般是3年左右进行一次这样深翻整地。

    据了解,哈市加强对农民开展秸秆还田、黑土地保护方面技能培训。据哈市农科院农业教育分院副院长王炜介绍,按照哈市《“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要求,今年,该院大力开展黑土地保护技能知识培训,培训农民科技“领头羊”1000余人,线上培训农技人员百万余人次,同时带领近千名农民学员走进黑土地保护“田间课堂”,学习秸秆还田技能,通过深松整地、农作物监测等数据对比,让学员直观地了解黑土地保护重要性。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