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浴兰时节,浓情氤氲,又到一年一度农历端午节,随处可见飘香的粽叶、精致的香囊、祈福的蒲酒、竞渡的龙舟……。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乡愁。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标识,是节日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和映照。端午节内涵之丰蕴、寓意之美好、寄望之深远、家国之情浓,独树一帜。端午节又称浴兰节、女儿节、龙舟节、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天中节、五月节、菖蒲节等,它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且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据考证,端午节是史称百越族创立的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它之所以历久不衰,在于其契合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认同,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是中华民族推崇爱国、传承孝德、凝聚团结、寄寓美好的永恒追求。千百年来,端午节流传在古诗词里,也萦绕在人民心中。祖先用节日世世相袭的文脉延亘,表达代代相因的精神依归。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是端午节的文化符号,是值得仰望的精神标识。过端午、祭屈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端午节的庄严仪式。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紧密关联,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无疑,屈原是中华民族忠肝义胆的代表,是爱国情怀的典范。“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屈子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使他成了中华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悲剧英雄,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颦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把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颦鼓震响、龙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舟竞发的热闹场景铺陈开来。“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代词人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词作中,描写了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一个“烘”字,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温度。沐浴、更衣,饮酒、驱邪,折射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千年期许。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求蒲酒话升平。” 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这首诗中,表达了“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岁月静好、天下太平,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夙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国人民的一贯主张。中国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中国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镜像,映射着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特质与精神。传承端午根脉,铸就复兴伟业。弘扬端午文化精髓,根植家国情怀,赓续民族精神根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夯实根基。以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