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炖江鱼,一把辣椒一把盐,吃的就是这个鲜劲儿。在肇源县松花江码头,开在江里和岸畔的10多家江鱼馆座无虚席,还有大批食客在排队等候,这个时节,正是吃江鱼的黄金季节。
肇源江边的鱼馆
饿了一个冬天的鱼,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肚子早已空空,鱼身上没有多余的赘肉,全身都是精细的嫩肉。此时的开江鱼,鱼肚中没有一丝浊物,味道特别鲜美。
水好鱼鲜
为什么肇源江鱼名气这么大?那当然是水好鱼鲜!
流金淌银的松嫩两江流经肇源县270公里,留下76万亩优质水面,为肇源县带来了丰厚馈赠。每年出水的大白鱼、鳊花鱼、胖头鱼等46种淡水鱼类,一直为省内外消费者所津津乐道。凡来肇源县的外地客,不但要品尝江鱼,还要捎带脚带上点江鱼作为特产送给亲戚朋友尝鲜。
新上岸的各种鱼
每年一到开江的时候,是肇源县江鱼销售最火的时候,不少江鱼馆纷纷推出开江鱼宴,不但吸引游客的眼球,更吊足人们的胃口。现在,吃开江鱼已成了一种季节的标志和记忆的追逐。
但在肇源县全城老百姓的心中,除了惦记着吃开江鱼,还有一件大事,这错过可要再等一年,那就是捡“臭鱼”。
“‘臭鱼’可是松花江边的一道名菜,和南方的臭鳜鱼差不多。每年刚开江的时候,沿着江边走,能看到不少老百姓手里提溜着一条或几条半硬的鱼,这都是刚捡回来的‘臭鱼’。入冬时,有些鱼被冻在冰层中,开江后,鱼已经死了,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气味,拿回家腌制一下,再下锅一煎,吃起来别提多香了。”肇源县《肇源文艺》副主编程加昌说。
程加昌是土生土长的肇源人,他表示,要说吃鱼做鱼,肇源人手艺可不一般,任何一家肇源江鱼馆都可以做出8道、24道、48道乃至56道味美可口的鱼宴,都是以肥嫩的各类江鱼烹制,绝不重样。当地特色的“辽代御用全鱼宴”已被列入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三花五罗十八子
为什么肇源人这么会做鱼吃鱼?这要从6500年前两江流域的黑水先民悠久的吃鱼传统说起,肇源博物馆中记载,在对青铜时期的白金宝遗址发掘中,发现了各种方形、椭圆形的陶网坠。到了辽代,二站镇双榆树遗址出土了整套铁制冰镩,肇源也成了辽朝皇帝“春捺钵”的巡幸之地,而吃“鱼头宴”则成为辽朝皇帝召集文武大臣议事的重要活动之一。至元明清三朝,肇源以出产鳇鱼和“三花五罗十八子”而成为皇室贡鱼的产地。
青铜时代的陶网坠
从新石器时期的“小拉哈遗址”到青铜时期的“白金宝遗址”,从“徒手抓鱼”到“头鱼宴”再到“鳇鱼贡”,可以看出自古以来黑水先民就以鱼为食,在这悠久的吃鱼传统中,肇源人不仅爱吃鱼、会吃鱼,更吃出了特有的“渔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辽金时期铁制冰镩
像每年冬季的“冬捕节”,渔民都会在开网前举行祭祀仪式。“传统祭祀仪式与现代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原汁原味呈现地域文化特色,也能更好将肇源‘渔文化’这张金字招牌打响。”茂兴湖冬网捕鱼祭祀湖神习俗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杜宝国说。
以鱼带“娱”
鱼,带火了肇源的餐饮业,提高了肇源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如今,“肇源江鱼”已闯出了名气,成为肇源县一张靓丽名片。每年春季的“开江节”,夏季的“莲花节”,秋季的“丰收节”,冬季的“冬捕节”,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江景、品江鱼,肇源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江水资源,逐步打造着自己的旅游品牌。
热闹的冬捕节
为更好展示“渔文化”旅游资源,2020年,肇源县积极招商引资,在松花江肇源段江边启动建设了集住宅、江鱼餐饮和“渔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江畔御庭轩项目,这个项目内含专业的渔文化博物馆,不仅是沿江的地标性建筑,更可全面展示肇源江水文化历史,渔耕狩猎文化。
下一步,肇源县还将利用江水资源,逐步推出肇源龙舟赛、冬季垂钓、游客船上打鱼等多样活动,继续以沿江滨水发展为重点,持续开发旅游新领域,以鱼带“娱”,全面打造肇源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付宇;摄影:张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