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展览
省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这个展览依旧是它的老特色,版画。只不过这次展的版画不是本土艺术家创作的,而是来自国内8个艺术家捐赠的个人作品。
这足够吸引人的,对本省观众或者艺术爱好者绝对是一个好消息。这个展览从现在起一直展到4月20日,有心人完全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从各地来哈尔滨的交通其实挺方便的。这个展览的正式名称是“盛世典藏——中国当代版画家捐赠作品展”,属于省美术馆“馆藏活化”项目。
《苍生·魂之跃》,陈超,减版油套木刻2016
一大早赶到省美术馆,以为自己是最早的,结果有几个观众已经捷足先登了。
美术馆极其寂静,只有轻微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楼上楼下两层,共展出67张版画。看了一圈,有点儿小感受,与未来的或者将来的观众分享,算不上剧透。
《寒塬初雪》,李彦鹏,木版2012
这些版画可能不是中国版画的代表,但却显示中国版画与中国美术风潮的关系。比如都是1958年出生的版画家陈超和李彦鹏,他们的作品都带有时代与社会共同作用的记忆痕迹。陈超的《苍生-魂之跃》,构图和细节完全被主题色彩所笼罩。李彦鹏的记忆看起来稍微隐蔽一点儿,但是标志性符号还是很突出的,反倒是符号性不强的《寒塬初雪》《转场》更具有美学效果。出生于1951年的张桂林的《记忆六》也是有年代符号的。当然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并非全都这样。张桂林的鱼和其他房子则由于抽象因素而与实物拉开了距离,这与记忆的模糊性是契合的。相同之中有不同,这可能就是时代风气与个人选择相互作用使然。
《偶-26》,范敏,石版油底技法2012
版画家王家增、范敏、徐宝中全都出生于1963年,从美术史角度来说,大概属于“85美术新潮”中的一分子。作品的现代色彩非常浓郁,这是值得本土艺术家借鉴之处。范敏的《偶》系列,从阐释学角度来看,是让人心动的。偶与偶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比如《偶-27》的小手与巨大麦穗,就能让观众产生联想。还有就是偶与背景的关系。这里的背景经过精心设置,具有比较强大的表现力。王家增的铜版《从阴影出发》系列,则是把抽象性与抒情性结合起来。其中的数字在神秘之中又明白地表达着个人认识。这个系列很难不让人喜欢。徐宝中的版画是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但是这个并不是观赏的重点,重点应该是他的整体控制,比如他的《四季组画》,意蕴丰富,值得评论家动脑子去阐释。
《从阴影出发-1》,王家增,铜版,2017
8位版画家,最年长的是1933年出生的宋源文,最年轻的是1973年出生的康剑飞。康剑飞的《鸟人》系列有点儿后现代的味道,象征性也是很有意思的。宋源文和其他七位都不一样,装饰性很强,如《洄游》,其他作品大多是自然主题,含义倾向于优美。
《记忆六》,张桂林,丝网版2008
看画的过程就是消化的过程。从美术馆出来,胃是很舒服的。这可能就是我们的生活需要艺术的原因之一了。